近年来,凉山州会东县聚焦移民群众增收致富这一核心,全力做好水电移民工作“后半篇文章”。该县将产业发展视为移民“能致富”的关键,在沿江区域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后扶产业项目,并常态化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全面夯实水电站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11月12日,一场由该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组织开展的“授人以渔”农业种植技术专题培训会举办,分为室内理论讲解和室外现场指导两部分,力求让参训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室外培训现场(会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室内培训课堂将大崇镇目前主要种植的经济果树复杂的管护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生动有趣的讲解引起了群众极大的兴趣。不少群众现场提出种植过程中的各种疑问,培训老师都一一耐心进行了解答。
在室外培训现场,培训老师根据每株果树具体情况进行点评,直观地向种植户讲解管护的重点、难点及要点。“要舍得修枝,只保留有用枝”“枇杷不一样,我们要合理疏花,控制挂果数量,果子才能又大又甜,以后能多卖钱”……培训老师一边解释,一边熟练地演示着如何修枝,如何识别花芽、叶芽,如何规划树形。参训群众生怕落下什么细节,部分群众还拿出手机记录培训过程。
“这次培训真是太及时了!”大崇镇大崇社区一组群众王向云说,他家原来在大崇镇崇兴村五组,长期以养蚕等传统产业为主,后因水电站移民搬迁到了大崇社区,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种植果树。王向云说:“技术学到手,心里就有谱了。我们对发展好果树产业很有信心。”
据了解,会东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始终坚持“一条主线、两条底线”工作策略,树立“有解思维”,坚持把难点当攻坚点、把难事当民生实事,立足实际,找准群众视角,精准破解后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
“我们把农业技术培训定位为做好后扶发展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会东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舒洪前表示,工作队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田间地头走访、院坝座谈等方式摸清工作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发现存在从原先种蔬菜、养蚕桑到现在栽种枇杷、春雪桃等经济果树所面临技术短缺的实际问题。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工作队针对性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分类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零距离”农技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搭建起交流平台,帮助群众快速适应新的农业产业,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与归属感。
技术帮扶是一项长期工程。下一步,会东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移民后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将更多实用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群众手中,变“输血”为“造血”。(来源:会东县融媒体中心)
上一篇:最高上涨20%!光伏概念板块爆发
下一篇:浙江宁波:共享能源点亮民生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