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某医院一起规培生处罚事件引发医疗圈热议。原本看似不起眼的 "蹭资源" 行为,被医院正式通报处理,不仅让当事人受罚,更掀起了关于 "职场薅羊毛" 是否该被整治的大讨论。
01
三次蹭资源,触发科室处罚
11 月 1 日,该院护士长在更衣室例行巡查时,发现规培生杨某某衣兜内装有一包未登记领用的无菌纱布。进一步调查后发现,杨某还存在两项长期违规行为:私人充电宝持续占用科室办公室插座充电,个人水壶多次接取治疗室专用饮水机的水并带回家饮用。
护士长表示,起初以为只是偶尔的违规,但三项行为叠加且持续发生,已不是单一过错,最终决定上报医务科处理。据科室成本管理护士透露,这些行为已造成实际损失:
(1)近两个月,杨某所在小组无菌纱布领用数量较往期多出 10%;
(2)公共插座被长期占用,导致科室每月电费超支数十元;
(3)治疗室专用饮水机为保障医疗用水清洁,滤芯更换频率与用水量直接挂钩,杨某长期带水回家导致滤芯更换周期缩短近半个月,单此项每月多产生 50 余元耗材成本。
医院方面强调,科室成本是医疗服务的保障基础,个人不能因私损耗公共资源,若放任此类行为,终将影响患者就医体验。
02
是小题大做,还是正当整治?
事件曝光后,不同声音迅速发酵。
四川一名研究生直言,规培生群体处境不易,此前已有医院禁止规培生、实习生进入职工餐厅就餐,如今又因蹭电、接水、拿纱布被处罚,难免让人觉得不被尊重。"职场中谁没薅过点小羊毛?医院因几十元超支就处罚规培生,未免太过小家子气。"
江苏一名医生则表示,不少医护人员都有过类似行为,"拿点纸巾、用用科室耗材很常见,规培生相当于免费为医院付出,却因这点小事被 ' 开刀 ',更像是杀鸡儆猴。"
湖南某三甲医院医生透露,这种严控耗材的趋势并非个例。现在科室的酒精、碘伏、针灸针等耗材都由护士统一上锁管理,领取碘酒需用空瓶兑换,口罩虽不限制使用数量,但领用需提前说明,"不像以前那样方便,总感觉有约束"。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山东一名网友直言,所谓 "薅羊毛" 本质就是微腐败,"占公家便宜不是小事,以前没人管不代表合理。现在很多单位预算紧张,若人人都这样,一年额外支出将十分可观"。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南京已有 3 名公职人员因用公家充电桩给私家车免费充电,被当地纪工委批评教育并责令补缴电费,类似行为的整治已逐渐常态化。
03
医院的紧日子,成本管控成关键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公立医院运营模式的转变。此前,薅单位羊毛的行为在体制内较为普遍,一包纸、一瓶消毒液、用单位插座充电等,都被认为是 "无伤大雅的小事"。
一项针对医务工作者的投票显示,截至 11 月 21 日,21538 名参与者中几乎 100% 都曾有过 "薅科室羊毛" 的行为,多数人认为,自己为科室付出良多,拿点日常用品理所当然。
但如今,这种观念正在被打破。近期多家医院陆续下发 "过紧日子" 的通知,南昌某三甲医院就明确提出要控制成本、压缩非必要开支。医院强调,"紧日子" 不是 "苦日子",而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压缩行政开支的同时,绝不触碰医疗质量和医护待遇的 "基本盘",也不能影响患者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