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求实奋进七十载 鼎新未来向百年
admin

4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

主楼内的石匾上,四个敦实的大字“钢铁摇篮”,在无声的岁月里沉淀为古铜色,彰显出几分厚重。

70年来,26万名“钢小伙”“铁姑娘”从这里出发,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追逐富民强国的梦想,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印记。

“钢铁摇篮”育栋梁

1952年的春天,在京城北郊的满井旁,满载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等6所国内著名高校矿冶系科的学科力量,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钢铁是当时最紧缺的物资之一。怀揣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一大批名师巨擘从海内外汇聚满井村。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钢铁产量第一,以魏寿昆、柯俊、肖纪美等为代表,为新中国钢铁产业起步培养了大量人才。

1953年,柯俊携爱人和幼子,从英国绕道回国,几经波折抵达广州。他婉拒国内科研单位邀请,来到了正在初创阶段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在回忆录上,柯俊写下这样的一段话:“我已把未来和祖国人民紧密地联在一起,千灾万难,我将永远心向社会主义,绝不回头。”后来,他成为我国冶金史学科奠基人。

1953年,柯俊胞弟柯伟和李依依一起考进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毕业不久结为伉俪,一起从事金属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后来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传为佳话。

1960年,学校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建校以来,北科大以“钢铁强国、科教兴邦”为使命,积淀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熔铸了“求实鼎新”的精神品质,培养出26万余名莘莘学子,走出41位两院院士及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栋梁和骨干。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科大的校址,从未更改。

世界上第一台弧形连铸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的壳体材料、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等均在北科大诞生。

这样的故事,依旧在校园里发生。

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成功,这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实现月背软着陆。在国内空白、国外垄断的背景下,北科大教授韩静涛团队研发的卷筒式伸杆机构技术,保证了探测任务的顺利进行,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目前,已有320余套弹射卷筒式伸杆机构装载于100余颗中外各型航天器上,定位准确,展开成功率为100%。在韩静涛看来,“‘崇尚实践’是刻在北科大人骨子里的东西”。

连续6年出任“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北科大79级校友刘峰说:“我清楚记得,毕业设计时,导师是怎么手把手教我进行实验的,这种‘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我影响深远。”

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北科大教授李晓刚就接到了任务,研发免涂装抗融雪剂耐蚀钢。冬奥会的赛道会使用盐类融雪剂,面临严重腐蚀问题,赛道还要耐磨,不允许出丝毫偏差。李晓刚一头扎进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开展技术攻关。团队与首钢合作研发的产品,最终应用于北京冬奥滑雪大跳台和雪车雪橇中心场馆等工程,让李晓刚引以为傲的是,“这个技术既安全又环保”。

“天宫”“嫦娥”“蛟龙”“北斗”,大到大国重器,小到圆珠笔头,均有“北科大人”的身影。

啃下了自主生产笔尖钢这块硬骨头,为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了“中国笔头”的是北科大86级校友王辉绵。他说:“大学就要培养工匠精神,要沉下心来,坚持创新,打造精品。”

北科大校长杨仁树说,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问题,多项核心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近年来,北科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以研为峰,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每当我有各种疑惑,都会去咨询我的导师。不管是在生活、学习还是科研上,他都能给我指明方向。”北科大2019级本科生贾俊泽说。

北科大以“本”为本,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共有1609名专任教师担任14473名本科生的导师,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众多高层次人才。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该校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四个学科入选。

北科大坚持“突出优势特色、凝练领域方向、优化结构布局、注重内涵发展”,积极构建“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世界一流、工科主干学科国内一流、理科特色鲜明、人文社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布局。

“我们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抓实抓好立德树人、科教兴邦具体实际,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北科大新贡献。”北科大党委书记武贵龙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北科大全体师生正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姿态,走向崭新的明天。

(本报记者 陈 鹏 本报通讯员 薛 浪 邢华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能源... 本报记者 李未来 廊坊报道 一种终极能源正在从科幻变成现实。 近期,围绕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探索在多个...
1668对325架!中日战机2...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5日,日本防卫省推出了所谓《防卫白皮书》出来了,这份所谓《防卫白皮书》关注的...
朱孝天称大S生前花钱大手大脚或... 据三湘都市报消息:近日,朱孝天上周与言承旭、周渝民、吴建豪四人再次以F4身份合体担任五月天演唱会嘉宾...
中国男子杨某已被撕票,年仅24... 泰国警方7月15日宣布侦破一宗针对中国公民的绑架勒索兼谋杀案。 24岁的中国男子杨某入境泰国后, 被...
安徽卡车司机带16岁儿子出车,... 极目新闻记者 刘孝斌 近日,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信息称,7月17日凌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卡车司机...
趁制裁解除,美国能源企业欲抢占... 继美国政府6月底解除对叙利亚制裁后,美国能源企业正寻求进入叙利亚能源市场的机会。美国阿金特液化天然气...
新集能源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刘峰 近日,天眼查APP显示,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集能源”)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从王志根变为...
瑞诺技术申请一种基于互联网能源... 金融界2025年7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瑞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基...
山东神光投顾公司购买选股服务怎... 山东神光投顾公司购买选股服务怎么退费?揭秘该公司诱导消费与虚假宣传套路根据相关规定可以退款,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