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这款游戏可以用挂,确实是有挂的.但是用挂要下载第三方辅助软件,HH poker的用挂软件,名称叫HH poker用挂软件.方法如下:咨询安装HH poker开挂软件,加客服微信【1359584】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年04月16日 23时39分34秒
名酒研究所
在存量博弈的环境下,官方权威的数据,往往一锤定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注:规模以上企业的起点标准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白酒产量671.2万千升,同比下降5.6%;2023年1-12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449.2万千升,同比下降2.8%。
只从数据上来看的话,2023年的“449.2万千升”已经少于1988年的“468.54万千升”,不到2016年“1358.36万千升”的三分之一。
同比来看,2023年规上白酒产量合计减少的绝对值为222万千升,纸面数据同比下降33.08%,这不仅与公布的2.8%有明显出入,在历年的减量中也显得不同寻常。
究竟是怎样的口径造成了这种差异?当前产量数据反映了怎样的产业趋势?白酒每年的真实产量是什么?
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试图从统计局官方、规模以上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等渠道获取“真相”。
官方的“回复”
近十年来,白酒产量几乎每年都在下滑,但每年下滑的数目与幅度大致匹配。
为了搞清楚2023年下滑222万千升的真相,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多次致电国家统计局与多个省级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按现行工业统计调查制度,出于两年间调查单位名录变动、调查单位按最新生产盘点情况调整往期产品产量数据等不可比因素的考虑,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即通过使用调查单位当年上报的本年数除以当年上报的上年数进行计算,而不是使用当年上报的本年数除以上年上报的本年数进行计算。”
据他透露,数据的统计与修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布的数据可以作为产业趋势的一个参考。
要想读懂官方公布的白酒产量,经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整理,我们要注意两大细节。
一是每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名录不一样,导致各年当期数据的口径范围也不一致,如果简单的用两年实际统计的数据对比,存在口径的不可比。
也就是说,这里的“同比”,采用的两个数据分别是“当年的当期数”与“当年上报的上年同期数”。
二是调查单位、申报单位在当年会调整往期产品产量数据等,越新的数据越反映真实的产业现状。比如2023年的同比增速,是在2022年数据修订的基础上计算的。
也就是说,2022年更接近真实的白酒产量数据,应该是由2023年数据倒推出的462.14万千升,而不是之前公布的671.2万千升。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2017年的“1198.06”万千升比2016年的“1358.36”万千升少160.30万千升,但却同比增长了“6.86%”。
在交流过程中,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发现,在国家统计局中,仅“季度数据”有对白酒销售量进行统计,并且,有且仅有2019年与2018年公布过相关数据,其他时间均未公布相关数据。
对此,相关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回应。
他表示:“出于调整和优化统计内容的考虑,国家统计局自2020年起不再统计主要工业产品的销售与库存数据。”
企业的“解谜”
抛开统计规则不说,如果仅看数据,再对比历年修订幅度,2023年的修订幅度也是异常罕见。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企业给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进行了解答。
“《新国标》对白酒的标准进行了新定义,我们公司在上报的过程中,进行了几次修订,导致最终的产量数据大大减少。”据四川某酒企负责人透露,2022年之后,只有纯粮酿造的酒才能称为白酒,规上白酒企业统计标准大幅度提高,所以,2023年在申报修订2022年数据时,去掉了非谷物酿造的部分产量。
“我们公司如果算上入围前标准的‘白酒’,数据差别不会太大。”他补充道。
在名酒研究所的采访中,多位统计局工作人员,以及多个名酒企业生产负责人也反映了上述情况。
一位不愿具名的名酒企业生产负责人告诉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公司灌装贴牌定制产品使用的酒水大多为调香酒,当调香酒被剔出白酒品类后,公司申报与修订的白酒产量便减少了许多。
以某公司上报数据与修订数据为例:
根据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从各大企业处获得的消息,白酒产量近年来有下滑趋势,但整体来看,产量趋稳是有极强确定性的。
具体来看,有两大原因。
一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新规”实施导致修订数据与上一年公布的数据“相差”会比较大,这是因为统计规则“剔除”了一部分上一年申报的“白酒”(按“新国标”规则不属于白酒)。所以,真实的白酒产量按同比增减幅度来看是比较稳定的。
二是上一轮头部名酒产能扩建还在持续,这种增量会对冲掉部分企业减产的数量,也撑起了白酒产业的脊梁。
行业上行期,连续增长的白酒产量述说着产业的蓬勃生机,给行业战略制定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行业下行期,叠加库存去化周期等因素,白酒产量传导到市场终端所需时间拉长,产业趋势与产量变化不同步,用产量变化来论断行业趋势已不完全可靠。
由于白酒“不过期”的特点,加上“老酒”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喜欢收藏与存储,白酒已经从品饮价值衍生出鉴赏价值、收藏价值、投资价值等多重属性。因此,一面是下滑趋稳的产量,一面是场景破壁的市场,白酒的未来依旧充满想象。
新闻】如今新加坡娱乐圈怎么掉队的连泰娱的存在感都比不上了呢?
娱乐硬糖 ·
月前,爱奇艺与长信传媒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在新加坡成立艺人经纪公司,共同挖掘东南亚地区优秀潜力新人,并筹备启动选秀活动等。消息一出,国内网友还没说啥,新加坡人民倒先兴奋起来。
“这是个新加坡娱乐圈注入强心剂”“希望合作能让新加坡娱乐圈重焕生机”,新加坡人民对合作期待之情溢于言表,颇有种喜迎外国专家的既视感。
但在硬糖君的记忆中,90年代新加坡剧一度风靡内地,新加坡明星更是以时尚弄潮儿的形象出现。如今新加坡娱乐圈怎么掉队的连泰娱的存在感都比不上了呢?
港剧、新加坡剧及台剧,曾是上世纪90年代各地方电视台的宠儿。如今台剧转向小而美路线,倒也常有口碑佳作;TVB剧虽一直被骂故步自封,还有一批忠实受众;唯独新加坡剧早已被人民遗忘。
上一部堪称“爆款”的新加坡剧,是欧萱与戚玉武主演的《小娘惹》,该剧首播于2008年,并于转年引进中国大陆。此后新加坡剧不仅再无爆款,甚至干脆在内地销声匿迹。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剧甚至一度碾压TVB剧及台剧,新加坡明星也在内地拥有高知名度。
虽然国别不同,但比起要全程粤语对话,靠后期配音的港剧,琼瑶苦情戏占主导台剧,原片便使用全中文对白的新剧自有其独特优势。
拍摄于1981年的《人在旅途》,是内地引进的第一部新加坡电视剧。与当时主流台剧及TVB剧走古装风不同,现代背景、讲述年轻人都市生活的《人在旅途》,成为彼时内地观众了解“现代化国际都市”的窗口。
有了《人在旅途》的成功经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被引进的新加坡剧多为现代都市题材,在内地受欢迎程度一度压过以苦情戏为主的台剧。
90年代中期,新加坡古装剧与时装剧并行,且不乏令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佳作。《莲花争霸》《三面夏娃》《烈焰焚情》皆在大陆引起过追剧热潮。
90年代同样是中新两国外交蜜月期,大量新剧在内地取景拍摄,内地也乐于采购新剧睦邻友好。
但彼时囿于政策,新剧虽火但新加坡明星仍专注于本土发展。直到千禧年左右,新加坡明星伴随着更多类型新剧一起涌入内地,内地电视台开始参与合拍。在九寨沟大量取景的《东游记》,出品方行列便有四川电视台的身影。
范文芳、郭妃丽、林湘萍等新加坡艺人,则趁着剧集人气干脆以中国作为主战场发展。同一时期,又有来自新加坡的歌手孙燕姿、林俊杰、蔡健雅等在华语乐坛攻城略地。一时间,新加坡明星打工人在内地风生水起。
这却是新加坡娱乐圈在中国最后的辉煌。伴随着民间字幕组诞生,英剧美剧闯入观众眼帘,内地自制剧水平日趋提高,固守一隅的新剧已没有新鲜感。尤其是伴随着国力增强,观众也早不是80年代末的“土老帽”,新剧中的现代都市再无吸引力可言。
2009年,《小娘惹》在内地播出,收视一度追平《还珠格格》。女主欧萱也因在中国人气大涨而获得拍戏机会。但《小娘惹》的辉煌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欧萱未能复刻当年范文芳在中国发展的成功路径,新加坡剧也彻底在内地消失。
确切地说,新剧不止在内地消失,就连新加坡当地人也开始弃新剧转投大陆剧环抱。
日前,因TVB股价低迷,持续亏损,大股东黎瑞刚站出来接受采访,表示TVB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不得不变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判断可能同样适用于新加坡娱乐圈。
因国土面积、市场规模等原因,新加坡本土音乐市场极小,本就可以流利使用中文的歌手们多选择在内地或台湾地区出道。换言之,新加坡娱乐圈等同于新加坡影视圈,而影视圈的式微,源自新加坡两大电视台的争斗与合并。
正如当年TVB与亚视隔空打擂一样,新加坡也有两大媒体集团。一为上市公司新加坡报业,另一间则是国企新加坡传媒公司。
千禧年前,新加坡的报纸及剧集市场分别被这两家公司强势垄断,报业归前者,电台、电视台及新媒体归后者。
两大媒体割据一方,也还算相安无事。2000年,新加坡政府出于激活市场鼓励良性竞争的目的,要求两大集团进入对方业务领域彼此竞争。政府出面,为新报业颁发执照,允许其经营两个免费电视频道和两个电台频道,两大集团业务出现交叉开始激烈厮杀。
新报业与新传媒忙着竞争那几年,双方只顾着疯狂抢夺本土市场,弃内地这片广袤的海外市场于不顾,剧集质量也较过去明显下滑。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若是两巨头就此相争,进入靠“质”取胜的良性循环,也算是正向促进。可到2004年,李光耀大笔一挥“新加坡太小,不宜有多于一间电视台”,新传媒与新报业就此合并。
明争暗斗四年多,最后争了个寂寞。合并后,新传媒一家独大,成为新加坡本土最大的艺人公司及制作公司。此后,新传媒旗下艺人也如同TVB艺员们一样,面临老龄化问题。
从新加坡最负盛名的“红星大奖”便能看出来,20年前活跃在荧幕上的潘玲玲、陈秀芳等,20年后仍旧是奖项的宠儿。
一方面,老面孔长期霸占剧集市场,奖项也总是在熟悉的人选中排列组合。都2018年了,范文芳与老公李铭顺还在以荧幕情侣的形象主演剧集,新人几乎没有出头可能。
另一方面,对艺人而言加入新传媒几乎是唯一选择,卖方市场下艺人到手薪水也很有限。曾有新加坡艺人透露,90年代到中国取景拍戏,中国人听说他月薪有2500新元颇为羡慕,而如今通货膨胀好几轮,新加坡艺人的工资却一如既往。在新加坡,很少有全职演员,不拍戏的时候做兼职是演员必备技能。
新血不足,只靠老面孔撑场,新剧陷入老龄化危机的同时,也失去了本地年轻人的欢心。新加坡年轻人对英美日韩、港台大陆等剧集都很有兴趣,唯独对本土剧嗤之以鼻。本土剧收视下滑,又导致广告越来越卖不动,新剧只好转向小成本制作,于是受众流失加剧。
2020新剧《女侠罗明依》,十几年来新加坡唯一一部古装
常年在自家小市场争斗令新剧痛失中国市场,而两家合并后的新传媒又一度出现战略性失误。新剧开始转攻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等文化、社会背景更接近的东南亚国家,却忽略了新加坡本地庞大的华人群体。
2020年底,新传媒旗下新艺经纪官微宣布携旗下艺人进入大陆市场,力推10位符合当下大陆影视市场流行的角色和定位的艺人。
大人,时代早变了。想靠着90年代那点残存的情怀反扑大陆,是万万行不通的。
走出去不容易,引进来倒还靠谱。东南亚国家因文化背景与中国相近,渐成国内巨头出海热门目的地。腾讯视频于2019年在泰国推出视频流媒体服务平台WeTV,并以泰国为核心辐射其他东南亚国家,为这些国家专门提供相应国别字幕及配音的中文原创内容。
腾讯视频选中了泰国,爱奇艺开始剑指新加坡。
2020年底,爱奇艺在新加坡建立了国际总部。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表示:“爱奇艺以北京总部与新加坡海外总部为海外团队双中台,已经建立了内容、技术研发、产品、会员、广告、市场等团队。”
桃的野心还不止是向海外输送原创内容。与爱奇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的长信传媒,创始人是一系列抗战神剧、娘道爆剧之父——郭靖宇。去年底在新加坡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的长信传媒,在攻占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剧集市场方面,已经获得阶段性胜利。
去年郭导翻拍的新剧《小娘惹》成功返销新加坡,热门IP《灵魂摆渡》则拍摄了《灵魂摆渡·南洋传说》以飨新加坡人民。后者定于2021年下半年在爱奇艺国际站上线。
长信有原创能力,且熟悉新加坡人民口味;爱奇艺则坐拥平台优势,辐射广大受众。两家联手宣布成立艺人经纪公司宠爱娱乐,并透露将通过选秀遴选新人,随后量身定制剧本,并在爱奇艺国际站播出。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新人无戏可演,只能等着前辈退休的困境或将得到改善,而且剧集更容易通过爱奇艺实现出海中国。演员开心,新加坡人民高兴,最发慌的或许正是处于垄断地位的新传媒。
几乎同时,爱奇艺与新加坡电影公司Clover Films达成合作,双方将联合制作、联合出品四部中文电影,由爱奇艺负责中国发行,Clover Films负责国际发行。
从1986年《人在旅途》被引进至今,新加坡剧35年经历了从被追捧到被遗忘,新加坡明星也成为“时泪”。吕洞宾的真爱是何仙姑还是白牡丹?不知新加坡剧是否还有机会让我们争得面红耳赤。
上海界面财联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4-2024 JIEMIAN.COM
如今新加坡娱乐圈怎么掉队的连泰娱的存在感都比不上了呢?
娱乐硬糖 · 2021/04/25 14:52
月前,爱奇艺与长信传媒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在新加坡成立艺人经纪公司,共同挖掘东南亚地区优秀潜力新人,并筹备启动选秀活动等。消息一出,国内网友还没说啥,新加坡人民倒先兴奋起来。
“这是个新加坡娱乐圈注入强心剂”“希望合作能让新加坡娱乐圈重焕生机”,新加坡人民对合作期待之情溢于言表,颇有种喜迎外国专家的既视感。
但在硬糖君的记忆中,90年代新加坡剧一度风靡内地,新加坡明星更是以时尚弄潮儿的形象出现。如今新加坡娱乐圈怎么掉队的连泰娱的存在感都比不上了呢?
港剧、新加坡剧及台剧,曾是上世纪90年代各地方电视台的宠儿。如今台剧转向小而美路线,倒也常有口碑佳作;TVB剧虽一直被骂故步自封,还有一批忠实受众;唯独新加坡剧早已被人民遗忘。
上一部堪称“爆款”的新加坡剧,是欧萱与戚玉武主演的《小娘惹》,该剧首播于2008年,并于转年引进中国大陆。此后新加坡剧不仅再无爆款,甚至干脆在内地销声匿迹。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剧甚至一度碾压TVB剧及台剧,新加坡明星也在内地拥有高知名度。
虽然国别不同,但比起要全程粤语对话,靠后期配音的港剧,琼瑶苦情戏占主导台剧,原片便使用全中文对白的新剧自有其独特优势。
拍摄于1981年的《人在旅途》,是内地引进的第一部新加坡电视剧。与当时主流台剧及TVB剧走古装风不同,现代背景、讲述年轻人都市生活的《人在旅途》,成为彼时内地观众了解“现代化国际都市”的窗口。
有了《人在旅途》的成功经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被引进的新加坡剧多为现代都市题材,在内地受欢迎程度一度压过以苦情戏为主的台剧。
90年代中期,新加坡古装剧与时装剧并行,且不乏令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佳作。《莲花争霸》《三面夏娃》《烈焰焚情》皆在大陆引起过追剧热潮。
90年代同样是中新两国外交蜜月期,大量新剧在内地取景拍摄,内地也乐于采购新剧睦邻友好。
但彼时囿于政策,新剧虽火但新加坡明星仍专注于本土发展。直到千禧年左右,新加坡明星伴随着更多类型新剧一起涌入内地,内地电视台开始参与合拍。在九寨沟大量取景的《东游记》,出品方行列便有四川电视台的身影。
范文芳、郭妃丽、林湘萍等新加坡艺人,则趁着剧集人气干脆以中国作为主战场发展。同一时期,又有来自新加坡的歌手孙燕姿、林俊杰、蔡健雅等在华语乐坛攻城略地。一时间,新加坡明星打工人在内地风生水起。
这却是新加坡娱乐圈在中国最后的辉煌。伴随着民间字幕组诞生,英剧美剧闯入观众眼帘,内地自制剧水平日趋提高,固守一隅的新剧已没有新鲜感。尤其是伴随着国力增强,观众也早不是80年代末的“土老帽”,新剧中的现代都市再无吸引力可言。
2009年,《小娘惹》在内地播出,收视一度追平《还珠格格》。女主欧萱也因在中国人气大涨而获得拍戏机会。但《小娘惹》的辉煌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欧萱未能复刻当年范文芳在中国发展的成功路径,新加坡剧也彻底在内地消失。
确切地说,新剧不止在内地消失,就连新加坡当地人也开始弃新剧转投大陆剧环抱。
日前,因TVB股价低迷,持续亏损,大股东黎瑞刚站出来接受采访,表示TVB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不得不变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判断可能同样适用于新加坡娱乐圈。
因国土面积、市场规模等原因,新加坡本土音乐市场极小,本就可以流利使用中文的歌手们多选择在内地或台湾地区出道。换言之,新加坡娱乐圈等同于新加坡影视圈,而影视圈的式微,源自新加坡两大电视台的争斗与合并。
正如当年TVB与亚视隔空打擂一样,新加坡也有两大媒体集团。一为上市公司新加坡报业,另一间则是国企新加坡传媒公司。
千禧年前,新加坡的报纸及剧集市场分别被这两家公司强势垄断,报业归前者,电台、电视台及新媒体归后者。
两大媒体割据一方,也还算相安无事。2000年,新加坡政府出于激活市场鼓励良性竞争的目的,要求两大集团进入对方业务领域彼此竞争。政府出面,为新报业颁发执照,允许其经营两个免费电视频道和两个电台频道,两大集团业务出现交叉开始激烈厮杀。
新报业与新传媒忙着竞争那几年,双方只顾着疯狂抢夺本土市场,弃内地这片广袤的海外市场于不顾,剧集质量也较过去明显下滑。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若是两巨头就此相争,进入靠“质”取胜的良性循环,也算是正向促进。可到2004年,李光耀大笔一挥“新加坡太小,不宜有多于一间电视台”,新传媒与新报业就此合并。
明争暗斗四年多,最后争了个寂寞。合并后,新传媒一家独大,成为新加坡本土最大的艺人公司及制作公司。此后,新传媒旗下艺人也如同TVB艺员们一样,面临老龄化问题。
从新加坡最负盛名的“红星大奖”便能看出来,20年前活跃在荧幕上的潘玲玲、陈秀芳等,20年后仍旧是奖项的宠儿。
一方面,老面孔长期霸占剧集市场,奖项也总是在熟悉的人选中排列组合。都2018年了,范文芳与老公李铭顺还在以荧幕情侣的形象主演剧集,新人几乎没有出头可能。
另一方面,对艺人而言加入新传媒几乎是唯一选择,卖方市场下艺人到手薪水也很有限。曾有新加坡艺人透露,90年代到中国取景拍戏,中国人听说他月薪有2500新元颇为羡慕,而如今通货膨胀好几轮,新加坡艺人的工资却一如既往。在新加坡,很少有全职演员,不拍戏的时候做兼职是演员必备技能。
新血不足,只靠老面孔撑场,新剧陷入老龄化危机的同时,也失去了本地年轻人的欢心。新加坡年轻人对英美日韩、港台大陆等剧集都很有兴趣,唯独对本土剧嗤之以鼻。本土剧收视下滑,又导致广告越来越卖不动,新剧只好转向小成本制作,于是受众流失加剧。
2020新剧《女侠罗明依》,十几年来新加坡唯一一部古装
常年在自家小市场争斗令新剧痛失中国市场,而两家合并后的新传媒又一度出现战略性失误。新剧开始转攻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等文化、社会背景更接近的东南亚国家,却忽略了新加坡本地庞大的华人群体。
2020年底,新传媒旗下新艺经纪官微宣布携旗下艺人进入大陆市场,力推10位符合当下大陆影视市场流行的角色和定位的艺人。
大人,时代早变了。想靠着90年代那点残存的情怀反扑大陆,是万万行不通的。
走出去不容易,引进来倒还靠谱。东南亚国家因文化背景与中国相近,渐成国内巨头出海热门目的地。腾讯视频于2019年在泰国推出视频流媒体服务平台WeTV,并以泰国为核心辐射其他东南亚国家,为这些国家专门提供相应国别字幕及配音的中文原创内容。
腾讯视频选中了泰国,爱奇艺开始剑指新加坡。
2020年底,爱奇艺在新加坡建立了国际总部。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表示:“爱奇艺以北京总部与新加坡海外总部为海外团队双中台,已经建立了内容、技术研发、产品、会员、广告、市场等团队。”
桃的野心还不止是向海外输送原创内容。与爱奇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的长信传媒,创始人是一系列抗战神剧、娘道爆剧之父——郭靖宇。去年底在新加坡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的长信传媒,在攻占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剧集市场方面,已经获得阶段性胜利。
去年郭导翻拍的新剧《小娘惹》成功返销新加坡,热门IP《灵魂摆渡》则拍摄了《灵魂摆渡·南洋传说》以飨新加坡人民。后者定于2021年下半年在爱奇艺国际站上线。
长信有原创能力,且熟悉新加坡人民口味;爱奇艺则坐拥平台优势,辐射广大受众。两家联手宣布成立艺人经纪公司宠爱娱乐,并透露将通过选秀遴选新人,随后量身定制剧本,并在爱奇艺国际站播出。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新人无戏可演,只能等着前辈退休的困境或将得到改善,而且剧集更容易通过爱奇艺实现出海中国。演员开心,新加坡人民高兴,最发慌的或许正是处于垄断地位的新传媒。
几乎同时,爱奇艺与新加坡电影公司Clover Films达成合作,双方将联合制作、联合出品四部中文电影,由爱奇艺负责中国发行,Clover Films负责国际发行。
从1986年《人在旅途》被引进至今,新加坡剧35年经历了从被追捧到被遗忘,新加坡明星也成为“时泪”。吕洞宾的真爱是何仙姑还是白牡丹?不知新加坡剧是否还有机会让我们争得面红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