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封神IP电影的叙事探索与审美表现
近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工业水平进阶式发展,古代神话题材逐渐显现出兼具文化表达力与技术表现力的类型优势。
明代长篇虚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因其瑰丽磅礴的世界观、传奇性和奇幻感,成为电影创作的资源库与创意源。从《封神传奇》(2016),到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姜子牙》(2020),再到乌尔善封神三部曲开篇《封神第一部》(2023),一众封神题材电影陆续上映,显著积聚了封神IP的商业潜力。尽管不同影片制作水准存在差距,观众口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封神IP电影在叙事与审美上的探索,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增进了中国古代神话在当下媒介视听环境中的文化魅力与感染力。
叙事策略:角色再塑、故事延展与价值重释
当前一系列封神IP电影都是基于《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和角色为蓝本,通过影视化改编进行衍生创作,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故事脉络和人物关系。其中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角色的再塑、对副线故事的延展以及对文化价值的当下性重释。
对经典角色的再塑是封神故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源。譬如,杨戬(二郎神)并非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原创角色,二郎神信仰形成于唐代,且早在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夷坚志》《西游记杂剧》中便不乏对这一角色的描摹,彼时的二郎神被刻画为戎装披金甲的伟丈夫者。在当下的封神IP电影中,杨戬大多被重新塑造为潇洒俊逸、热血正义、机巧神通的新形象。如此改变无疑更贴近大众普遍审美与文化想象,从而增进观众对叙事情节的理解与接受。
又如,《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妲己角色。在外在形象上,俄蒙混血演员娜然充分演绎了国民传统记忆中祸国妖妃身上的妖、魅、灵、异,然而又在角色背景设定与叙事功能中有意去除或遮蔽了其祸国的一面。对妲己一角的再塑策略是矛盾化、喻体化的处理,通过其内心人性与妖性的挣扎,揭示叙事表层之下隐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