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2024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在重庆市江津隆重举办,众多中国影视著名评论家、表演艺术家及影视学者相聚于此共襄盛会,共同开启影视评论的新征程,总结和追寻表演艺术的创作规律,共同探索中国影视表演艺术创作与表演评论协同发展之路,携手联动探索新时代表演学术体系的构建之路。电影《我本是高山》上映后引发了较为热烈的社会反响,被论坛列为年度重点影片。制片人吴妍妍出席论坛,与现场影视著名学者分享与探讨幕后创作故事。
多方之力共举表演评论高峰论坛 认可《我本是高山》强表达
此次高峰论坛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发起,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广播电视局、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由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联合承办;并得到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大力支持;以及《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支持。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在主旨发言《高频度、强表达:2023年度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分析》中提到,年度重点影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本是高山》《无名》等作品引发了较为热烈的社会反响,称电影上线流媒体平台成为常态,随时随地的观影形式让观众对影片有了更精细和更高的要求。演员们表演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打磨,更要接受观众们细品、深挖甚至考据。且表示《我本是高山》影片自上映便承载情感表达、政治表达、意识形态等正向表达,认可作品的戏剧性强表达。在《我本是高山》中饰演张校长的海清,也在通过此次群像表演呈现了自救脱困、迅速成长的相关主题,达到较为理想的性格力度、行动和情感力度。
走进《我本是高山》拍摄幕后 素人与演员碰撞 表演与创作同频向上
《我本是高山》总制片人吴妍妍从制片的角度,与现场嘉宾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幕后,交流素人演员群体与专业演员双方表演融合的经过、困难和收获。首先,制片人吴妍妍分享了电影《我本是高山》拍摄期间的第一个大难题与近100位素人演员合作。与没有经验的素人演员合作本就非常艰辛,而近100位素人演员更是从数量上提升了拍摄难度。电影《我本是高山》开拍前导演定下朴素、真实、可信的影片调性,电影中所有女校学生必须符合纯素人的要求,而且必须像是云南山区里的孩子。面临如此严格的选角要求和现实困境,身为制片人的吴妍妍一筹莫展,而又恰逢疫情时期便让状况雪上加霜,最后团队便请云南省委宣传部配合帮助,从4所云南的师专学校找了4000多个孩子进行面试,最终从中选出来近100位素人演员跟随演习。为了让素人演员更接近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真实学生状态,导演组安排小演员们提前将近两个月去到张桂梅校长真实的华坪女子高中所在地接受培训,感受张桂梅校长军事化管理学生的模式,让她们从体能上有所习惯。从挑选合适的素人演员,到安排培训,这一过程对制作团队来说难度非常大,需要制片团队大量投入资金和时间。但不管多艰辛,团队经商议后仍积极配合导演的要求,只为保证电影质感。在培训过程中,表演指导组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内心情绪,让她们互相交流关注彼此,在镜头前融入自己的表演感受。注重电影中原生力量的表演,挖掘更多可能性,制片人表示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