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5年第3号公告,包括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归口管理的53项能源行业标准(含29项中文标准,23项英文翻译标准,1项修改通知单),其中,29项中文标准涉及水电、风电、光伏、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质能、多能互补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个专业领域,多项标准为引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综合性技术规范。
《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工程规划
报告编制规程》
NB/T
11810-2025
主要指导、规范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工程规划报告的编制,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工程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本标准明确报告编制内容应先说明基础资料、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条件等外部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工程的容量配置、总体方案、电力系统、电源工程规划、制氢工程规划等方案,并兼顾环水保要求、安全要求,提出投资匡算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
《索结构光伏支架技术规程》
NB/T
11813-2025
适用于索结构光伏支架设计、施工、检验与验收、监测与维护。针对索结构光伏支架的技术特点,提出了索结构光伏支架在设计选型、风荷载取值、抗风稳定性、索体设计及防腐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在施工、检验与验收方面,规定了施工顺序、拉索施工方案、预应力张拉等方面的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检测和验收标准;在监测与维护方面提出了监测的部位和维护的基本要求。
《多能互补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NB/T
11812-2025
适用于多能互补项目经济评价。明确了多能互补项目经济评价的总体原则、基本规定、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方法、参数、内容和要求;同时,根据不同电源的运行特点,规定了合理确定不同电源和项目的总成本费用和效益的要求和方法。本标准旨在为多能互补项目提供统一的经济评价框架和方法,对提高多能互补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意义。
《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监测InSAR技术
应用规程》
NB/T
11801-2025
对InSAR技术应用于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监测的总体原则、基本规定、数据选取与处理方法、地质灾害普查及监测各环节工作内容、质量控制和成果提交等内容进行了规定。作为我国能源行业首部InSAR技术标准,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促进和规范InSAR技术在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提高我国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水平。
《抽水蓄能电站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NB/T
11795-2025
明确了抽水蓄能电站环境保护设计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规定,对生态流量泄放措施、枢纽工程废水和污水处理、水库水质保护、地下水环境保护、水生生态保护、陆生生态保护、景观规划与设计、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土壤环境保护、电磁环境保护、环境风险管理、环境监测与管理规划、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方案、环境保护投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标准对提升抽水蓄能电站环境保护设计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推动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保障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质发电工程质量管理规程》
NB/T
11811-2025
规定了生物质发电工程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调试及验收等各环节的质量责任和控制措施;强调了参建单位的质量主体责任,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强制性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明确了设备与材料的采购、检验、保管及问题处理的具体要求,确保关键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可追溯;规定了单位工程、启动试运、移交生产、竣工验收工程验收四个阶段的条件和程序,确保项目最终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规程将应用于全国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期质量管理和启动验收环节,并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质量监督、工程验收及标准修订提供技术依据。
该批标准的发布,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下一步,水电总院将着力推进标准有效实施,一如既往助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