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张龙汐 通讯员 董卫强 马小川 济南报道
“吊车支腿沉降3厘米,马上调整垫板!”在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核电公司”)参建的华能甘肃庆阳新能源综合示范项目35千伏集电线路工程施工现场,炎炎烈日之下,技术人员的号令声在嘈杂的机械轰鸣中格外清晰。
驱车从甘肃庆阳环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行驶近60公里至小南沟乡,站在东山之巅远眺,阡陌银线下一座座白色的风机映入眼帘,在山阙风谷中徐徐转动,仿佛向每一位来客招手致意,一排排光伏太阳能发电板在黄土坡上整齐排列,将日光源源不断转化为清洁电能,与绵延不绝的黄土坡交织成壮丽的画卷。
“全球最大的风光同场项目就坐落于此,它也是‘陇电入鲁’工程重要的配套新能源之一。”项目部负责人介绍。依托庆阳地区丰富的风光、煤炭资源,华能陇东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将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以及“十四五”期间首个基地外送型项目。
工程开工伊始,电建核电公司送变电工程公司团队秉承“干项目有策划、干工作有标准”的工作理念,就工程施工难点列出清单,并逐一进行剖析,做好各项难点的应对措施。“我们早起步、起好步,为提高施工效率打实了基础、做好了铺垫。”项目部按照工程节点,对每项重点工序进行了细致的前期策划,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措施,实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技术、造价等总体情况。
阡陌银线下,遍布着建设者攻坚克难的足迹。通过技术人员实地勘察、收集资料、数据测量、分析整理后,项目团队借鉴以往湿陷性黄土区域施工经验,就工程施工组织专题研究,拿出有效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对人力、工器具、机械设备等进行全方位的部署安排。
面对线路基础多,施工队伍分散、点多的情况,项目部对重要工艺制定样板,固化应用,在全线同时推广。“通过样板引领,确保工艺过程成优、一次成优。”正是项目部的科学组织和部署,保证了各个区块齐头并进。此外,庆阳项目部创新用智能化和机械化施工装备,建立无人机飞检机制,从而实现了安全管控有序、质量一次成优。
为了助力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向前推进,送变电工程公司党支部在项目一线大力推广“党建+”模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一现场、一阵地”的原则,建立了甘宁项目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与工程建设工作紧密融合,以党建助基建,用基建促党建。
黄土高坡,绿电奔涌,银线横空,美景如画。电建核电送变电工程参建人员发扬“拼搏奉献、创新发展、追求卓越、智慧图强”的新时代“核电铁军精神”,铸起了一座座雄伟铁塔,用一份匠心和执着搭建起“陇电入鲁”的电网天路,让高质量发展成为“荒漠奇迹”的最美底色。
下一篇:新宁物流:未与墨脱水电站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