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遇上能源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一场课堂变革正在东北电力大学悄然发生。
今年以来,电气工程学院电子技术教研室以《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支点,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链条,在超星学银在线平台构建起一套“知识图谱驱动、AI精准导航、电力特色融合”的智慧教学体系。截至目前,该课程已服务6000余名学生,平台访问量突破1000万次,入选学校首批智慧课程建设项目,更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东电样板”。这场变革不仅重构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形态,更为培养新型电力系统所需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图谱筑基 构建“电子+电力”融合知识生态
“过去学电子技术像拼碎片,现在跟着知识图谱走,从基础概念到电力应用的脉络一清二楚。”这是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对课程最直观的感受。教研室首创的“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维知识图谱架构,彻底打破了传统课程知识点零散的现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智能化重组。
基础层如同“知识地基”,将电子技术精准拆解为240个细分知识点,构建起完整的数字电路知识网络;核心层聚焦“能力靶心”,锁定组合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等70个关键知识点,直击工程能力培养的核心;拓展层则架起“跨界桥梁”,创新关联FPGA应用、数模系统集成等10个高阶模块,并跨界对接《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行业核心课程,最终形成独具东电特色的“电子+电力”知识生态。
“这种架构让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性认知,学习路径更清晰。”吉林省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邢晓敏解释道,教研室还通过“翻转教学”激活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讲授,而是让学生主导实验、操作、讲解,“拓展任务倒逼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课程的“温度”更体现在细节里:实验图谱与理论知识点智能关联,让实验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显著提升;20个思政映射点散落知识网络中,让价值引导自然融入专业学习。学生们说:“做实验时既能练技能,又能从真实案例里感受到使命感,感觉学习有了更重的分量。”
AI护航 织密“诊学测评”全链条伴学网络
“你考虑过这个元件的影响吗?”“这个方案在真实电网环境下可行吗?”“时序电路分析薄弱,建议优先学习‘触发器应用’模块,配套资料已推送至你的学习空间。”……这是课程AI助教系统给学生的精准反馈。一个覆盖“诊-学-测-评”全链条的智能支持网络,正成为学生的“随身学习顾问”。
教研室通过课程AI助教系统织密全链条伴学网络。学情雷达是系统的“透视眼”,实时生成能力雷达图,一旦发现学生薄弱环节便触发学业预警;AI导学基于学生画像推送资源,让学习效率提升30%以上;苏格拉底陪练系统则像“思维教练”,帮助学生进行深度讨论,强化严谨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研室还创新构建“四学两卡”伴学机制:“师导学”聚焦核心难点破解,“图助学”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练促学”驱动任务式学习,“测督学”锁定核心知识点;辅以“温情助学卡”和“督学福利卡”,形成全方位支持体系。
“AI学情分析太准了!”学生们纷纷点赞,“雷达图不仅显示知识掌握度,还分析能力、思维、价值达成度,让我能精准规划重点。”有学生分享,过去找资料要花1小时,现在AI定向推送,10分钟就能搞定,“学习从‘盲目摸索’变成‘精准突击’。”
产教融合 打通“行业需求”到“人才输出”闭环
“把国网科研需求拆解成教学任务,优秀方案直接推给产学研项目——这是我们课程最鲜明的‘行业基因’。”电子技术课程组主任曹宇说。课程建设深度植入能源电力行业基因,构建起“行业需求—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的完整闭环。
智能电表设计、差动保护原理等行业真题被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方案,可能直接对接国家电网的科研项目。“做差动保护案例项目时,感觉自己像个真正的工程师!”学生们兴奋地说,行业案例库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可触摸的实践,学习兴趣和应用热情被彻底点燃。
展望未来,教研室已规划清晰的升级路径:开发电子技术多维任务引擎模块,构建跨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拓展国家电网现场实景教学模块。“我们要让学生在虚拟场景里调试智能电网设备,在跨课程导航中打通知识壁垒。”曹宇说。
从知识图谱到智能伴学,从行业案例到实景教学,东北电力大学的这场教学变革,正以数字化手段重塑电子基础课程形态,为培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卓越工程师注入“数字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今天,这样的探索无疑为培养“懂技术、有情怀、能攻坚”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了一份扎实的“东电答案”。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美佳
图片来源:东北电力大学
责编 周凇宇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