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30日报道台湾《经济日报》7月29日发表题为《台湾AI发展 电力是关键瓶颈》的社论。社论如下:
全球掀起人工智能(AI)浪潮,台湾也正全力投入这场竞赛。台当局公布的“AI十大建设”蓝图中,预计于2028年投入千亿元资金、培育百万人工智能人才、创造7万亿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4元人民币——本网注)产值。但在这场看似光辉的人工智能转型背后,有一道尚未被正视的系统性难题:能源,特别是电力,正日益成为台湾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瓶颈。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与大规模语言模型的训练与部署,不仅依赖运算资源,更对电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德勤2025年一份报告估计,2035年美国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增长30倍以上,达到123吉瓦,高于2024年的4吉瓦。这样的成长曲线远远超出传统电力模型预测的负荷能力。
美国深知此一趋势,在其公布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中,特别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三大战略支柱之一,明确指出美国将确保电力供应,电网设计必须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前进。为此,美国提出简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许可流程、投资扩大电网、鼓励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整合、建设高安全数据中心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人工智能发展不因电力瓶颈而受挫。
反观台湾,虽然也喊出人工智能产业愿景,却对支撑其运作的能源着墨甚少。2023年,台湾可再生能源占比仅9.9%,能源结构高度仰赖进口天然气与煤炭,与2050净零转型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核电退场、可再生能源未成气候、天然气依赖进口,导致能源政策陷入“减法多、加法少”的失衡状态。这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安全与产业竞争力的警讯。
当前台湾正面临能源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核能退场导致基载电力大幅下降,而燃煤受到环保政策限制,可再生能源则受限于地形与气候不稳。台湾正处于能源结构最脆弱的“灰色交接带”,旧体系退得快,新体系来得慢。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半导体厂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未来的电力需求势必节节上升,而供应端却难以跟上脚步,形成结构性缺口。
这不是空泛的警告,而是具体数据所揭示的风险。台湾2024年用电量达2833亿度,工业用电占比达57.3%,远超住宅与服务业总和。若以目前的成长曲线估计,再加上人工智能产业的数据中心与边缘运算节点遍地开花,2035年前台湾电力需求恐将翻倍,但发电与配电系统是否具备这样的韧性,令人忧心。
因此,台湾未来的人工智能政策若要实践,不仅需要“人才、芯片、应用”三轴推动,更须补上“能源”这第四根支柱。这不只是工程问题,更是政策与治理的挑战。人工智能带来了知识社会的无限想象,但电力才是将梦想照亮的光源。台湾若不在此刻正视问题,恐怕将来只能在黑暗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