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的舰岛设计,首次通过央视军事宣传片向世界展露真容。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前后舰岛上“一大三小”的烟囱阵列——这看似简单的布局,实则是全球两栖攻击舰领域最先进的动力系统名片。
每一个烟囱背后,都对应着一台澎湃的动力心脏:前舰岛的大烟囱连接一台燃气轮机,三个小烟囱各对接一台柴油机;后舰岛完全复刻这一配置。整舰动力组合由此浮出水面:2台燃气轮机与6台柴油机协同发力,总功率直逼80兆瓦,远超传统两栖舰的能源水平。
这套“2燃6柴”的配置绝非随意堆砌。燃气轮机选用中国自主研发的GT-25000改进型,单台功率高达26-30兆瓦,与055型万吨驱逐舰同源,却针对两栖作战需求进行了深度优化;柴油机则是国产16PC2-6B改进型,单台功率稳定在7兆瓦。
两种动力源分工明确:燃气轮机擅长高速冲刺,满足舰艇突防与紧急机动的需求;柴油机专注低速巡航,显著降低远洋部署的燃油消耗。两者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无缝切换,既避免能源浪费,又确保任务弹性。
真正的技术革命藏在烟囱之下的电力系统里。076型摒弃了传统舰艇的机械传动轴系,首次在两栖舰上应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IPS)。
这一设计将全舰能源整合为统一电网——燃气轮机与柴油机产生的电能全部汇入“能源池”,再根据需求动态分配给推进电机、雷达、电磁弹射器等设备。
传统机械传动舰艇因齿轮箱摩擦与轴系布局限制,能量利用率仅30%-40%,而076的IPS将效率提升至50%以上,仅此一项革新,在同等燃油储备下即可增加20%的航程。
更精妙的是空间与隐蔽性的双重突破。传统舰艇需为传动轴预留贯通舱室的直线通道,占据舰体15%以上的宝贵空间。
076取消传动结构后,动力机组可分散布置:燃气轮机嵌入舰岛基座,柴油机组则置于舱室最优位置,仅通过电缆连接推进电机。
释放的空间转化为两栖作战硬实力——多搭载2架舰载机或数十吨装甲装备成为可能,同时,机械噪音这一暴露舰艇行踪的“阿喀琉斯之踵”被彻底斩断。
电力推进使水下辐射噪声降低20分贝,配合柴油机“超静音工况”,螺旋桨转速可调至不产生空泡的阈值。登陆作战时,076能如幽灵般抵近敌方海岸线,大幅提升突击的突然性。
综合电力系统的另一项颠覆性能力,是支撑了全球独一份的“两栖舰+电磁弹射”组合。传统两栖攻击舰因电力瓶颈,只能依赖直升机或短距起降战机,航空战力严重受限。而076的IPS通过飞轮储能与超级电容技术,将弹射所需的瞬时巨量电能“化整为零”:柴油机组提前蓄能,燃气轮机快速补位,单次弹射消耗的100兆焦耳电能可在数十秒内回充完毕。
这使得固定翼战机、重型无人机乃至预警机得以常态化部署。实战中,歼-35隐身战机可借助电磁弹射雷霆出击,与舰载无人机群构成空中打击链,彻底打破两栖舰“登陆支援平台”的固有定位。
双舰岛设计同样服务于动力与作战的协同优化。前舰岛专注航海指挥与雷达探测,后舰岛统管航空管制与电磁弹射,物理隔离避免了高能设备对侦测信号的干扰。
燃气轮机嵌入舰岛基座后,排气管长度缩短30%,进一步压缩了动力舱室占用空间,即使遭遇战损,一台燃气轮机加三台柴油机仍可维持22节航速,生存能力远超同级舰艇。
而076动力系统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全电推进架构预留了未来战争接口:甲板预留150千瓦级供电接口,为激光反导武器上舰铺平道路;中压直流电网技术(领先西方中压交流一代)支持即插即用式升级,无论是量子雷达还是高能微波武器,接入电网即可融合为作战体系的新节点。
当美国“美利坚”级两栖舰仍挣扎于机械传动的能量损耗时,076已用80兆瓦电力池支撑起同时段的多重任务——弹射无人机蜂群、指挥气垫登陆艇泛水、调度歼-35夺取制空权——传统两栖舰需三艘分工完成的使命,被一艘076压缩进同一时空。
从黄浦江畔下水到驰骋深蓝,076烟囱中升腾的不仅是废气,更是中国海军对海战规则的重新定义。那支“一大三小”的烟囱阵列,恰似一支蘸满革新墨汁的笔,在钢铁舰体上写下动力革命的宣言:当综合电力推进与电磁弹射首次熔铸于两栖舰体,远洋突击的胜负天平已然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