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说要 “鼓励发展燃油车”,这话一出,好多人都在讨论。有人觉得这是国家不打算淘汰燃油车了,买了新能源车的车主更是心里有点慌,担心政策变了方向。其实仔细想想,这事儿不是否定新能源车,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的调整,以后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可能会长期一起存在,技术也会一起进步。
政策调整不是突然刹车,而是换了种更稳的方式。工信部明确说要一起推进内燃机技术发展,强调 “稳妥转型”。为啥这么做?背后有不少现实问题要考虑。
现在咱们国家路上跑的车有 3.5 亿辆,新能源车只占 7% 左右,也就 2500 万辆,大部分还是燃油车。要是硬要淘汰燃油车,几亿车主就得面临换车、花钱的问题,可能会带来一连串麻烦。
而且燃油车技术还能接着进步。比如吉利新出的 1.5T 发动机能加乙醇汽油,长安的蓝鲸动力能配合合成燃料,有些混动车型油耗降到了百公里 4 升以下。这些改进既能少排点尾气,还能给氢燃料、合成燃料这些新技术留个用武之地。
从国际市场看,咱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2024 年出口的 431 万辆车里,八成多是燃油车。欧洲、中东、非洲这些地方,现在还是更需要燃油车。要是太早放弃燃油车技术,海外市场的份额可能就保不住了。
虽然政策调整让市场有点波动,但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没变。财政部说了,2025 年还会继续推广新能源车,建更多充换电站,搞以旧换新补贴,让更多小城市的人也能方便用新能源车。2024 年新能源车卖了 1286.6 万辆,比上年增长 35.5%,路上跑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大家接受度在提高。
技术上也有不少进步。宁德时代新出的电池能充放电 3000 次,超充站也在加速建设,2025 年全国计划建 8.6 万个超充桩。续航焦虑和充电不方便的问题,正在慢慢解决。
车企也有自己的办法。头部车企把八成研发钱投到电动化和智能化上,两成用来优化燃油机技术。比亚迪一边促销燃油车,一边升级混动技术;蔚来、小鹏这些纯电车品牌,通过换电、高压平台让车更好用。
选车这事,终究要看自己的需求。在充电不方便的小城市,或者经常跑长途,燃油车加油方便、技术成熟,用着省心。北方冬天新能源车续航容易打折,家里第一辆车选燃油车也挺理性。
在一二线城市上下班,想要智能配置,新能源车用着成本低,科技感也足。2024 年纯电车在小城市和海外卖得更多,市场越来越大。增程式、插电混动这些车,又能加油又省油,成了很多人的新选择,2024 年销量增长超 50%,占新能源车销量的四成。
未来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不是对着干,而是技术会融合。高效的内燃机可以当混动车型的增程器,热管理技术能用到电池上。合成燃料、氢燃料这些低碳能源,也需要内燃机技术才能推广。加油站也在变,中石化在搞 “加油 + 充电” 的混合站,不用重复建设施。
工信部的政策调整,是在平衡环保目标和产业安全。既不让大家担心燃油车很快被淘汰,也给新能源车留足了发展空间。选车终究看哪款更适合自己,而咱们的汽车产业,在这样的转型中会变得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