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近日,一桩能源巨头公司与明星游戏公司的诉讼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远景能源有限公司认为游戏《绝区零》内的虚构公司名称“远景实业”与自己相似,对其声誉造成了损害,将游戏开发、运营商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关联公司告上法庭,一审已于7月30日在江阴市人民法院首次开庭,案件审理仍在进行中。
首次开庭信息
一边是能源行业的巨头,一边是游戏行业的明星公司,关于如何界定现实中的品牌在虚拟世界权利边界的话题,成为了多方关注的焦点。
能源公司因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将游戏企业告上法庭
公开资料显示,远景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与远景动力、远景智能和远景创投三家公司同属远景科技集团,远景能源经营范围主要为风力发电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据今年6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其估值达人民币1100亿元。
创立于2011年的米哈游,多年来凭借《崩坏学园》《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游戏成为了国内头部游戏公司,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上位于中国独角兽公司第六名,估值达到1800亿人民币。
据媒体此前报道,双方的纠纷源于米哈游2024年推出的游戏《绝区零》,该游戏中的反派势力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名为“远景实业”,相关游戏情节中该公司存在“不顾居民安危暴力强拆”等行为。远景能源认为游戏中的“远景实业”虚构的LOGO“VISION”与其英文简称商标“ENVISION”易构成混淆,相关内容已对其声誉造成了损害,遂提起诉讼。
《绝区零》游戏中的远景公司
8月18、19日,记者多次联系远景能源希望就该案进行采访,对方未予回应,米哈游同样未进行回应。
记者通过天眼查搜索发现,名称中带有“远景”二字的企业超过一万家,涉及能源、建筑工程、投资、文化传媒、酒业、人力资源等多个行业。2023年以来,远景能源曾以侵害商标权为由对远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远景投资)及其关联公司在多地发起诉讼,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中。
名称显著性、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性将是本案关键
对于远景能源诉米哈游案,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诉讼法学教研室主任吴俊认为,原告的起诉法律依据不足,因为“远景”本身这个名称缺乏很强的标识度,“并不是一提到远景,公众就能普遍联系到江阴这家能源公司,这就说明它不带有很强的标识性、唯一性。不像清华大学,一提起来大家普遍都会联想到北京特定高校。”他说。
其次,吴俊提到游戏《绝区零》中的远景实业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也值得关注。被告可以提供设计底稿,表明在游戏中设计远景实业的过程和原因是怎样的,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被告米哈游故意把现实中的商业主体游戏化,那么就不构成主观故意。一般侵权要求原告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这点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并不成立。
2022年《绝区零》官网产品介绍中声明作品纯属虚构
记者注意到,《绝区零》的官方网站在2022年的产品介绍中,就明确写明了“本作品纯属虚构,与一切真实人物、时间、团体、组织均无关联”。
最后,吴俊表示游戏带来的快感可能并不是里面的人物角色名称,而是操作性、竞技性,即便游戏中的反派角色或组织与现实存在的主体撞名了,如何证明游戏对现实主体造成了负面影响,也是法庭需要重点调查的内容。
通用符号的使用不应存在过度垄断
面对类似起诉,被告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证明自己并未侵犯对方权利?对此,上海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袁真富博士告诉记者,影视、游戏等文化娱乐作品中,如果出现与现实生活中名称接近甚至一致的角色、品牌,是否构成侵权,需要从“是否会引发用户(消费者)的误认”以及“是否涉及对通用符号的正当使用”等多个维度判断。
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影视游戏中的角色、品牌、字号等名称,能否确定的指向现实世界中某一特定的企业或品牌名称。“这种情形下,通常要求现实世界中“对应”的企业或品牌名称知名度较高,同时,基于行业相近、产品相同或相似、品牌设计相同或相似等,以及存在其他主观恶意的因素,才有可能判定消费者容易发生误认。只有产生了误认,才可能考虑认定商标侵权,才可能发生对权利人企业或品牌商誉贬低的问题。”袁真富说。
此前有法律界人士指出,“远景”一词具有“远处景物”的意思,和英文单词“VISION”都属于常用词,并非独创的臆造词,因此名称雷同的情况并不罕见。针对通用符号的使用权,袁真富表示对于通用的词汇、图形等符号资源,任何企业不能因取得了商标注册而形成过度的垄断,应当依据商标法来判定其权利边界,平衡各方利益。
“因为影视剧、游戏等作品中的角色、道具等引发侵犯企业商誉或知识产权的争议,在国内外时有发生,但大多止于口舌之争,或者握手言和,进入诉讼并判决的并不多见。”袁真富表示,远景能源和米哈游两家知名企业之间的诉讼,有助于厘清影视创作、游戏开发中的知识产权或商誉侵权的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