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东营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随着最后一颗高强度螺栓完成对位,三支叶片与轮毂实现精准对接,标志着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功完成吊装,为我国风电向深远海挺进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该机组由超过3万个零部件构成,其供应链完全实现自主可控,发电机、叶片、轴承、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多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塔筒、机架等关键零件由东营企业生产,该机组整机和叶片通过东营港广利港区通用码头进行运输。叶片长153米、重76吨,轮毂中心高度相当于50多层居民楼,风轮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约等于10.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长的海上风电机组。
该机组针对风速在8米/秒以上的中高风速海域量身定制,单机容量可覆盖20至26兆瓦,满足不同风区、不同海域的项目要求。采用第三代全集成半直驱技术路线,整体发电水平提升2%以上。同时针对我国大部分海域盐雾腐蚀强、夏季台风多的特点,采用全密封结构防盐雾腐蚀方案,配置双重抗台风技术策略,能有效抵御17级超强台风。
按额定工况计算,它每旋转一圈可发出62度电,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能,其发电量等同于一座传统小型风电场,可满足5.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可节约标准煤3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余吨。该机组显著提升了发电经济性,度电成本大幅降低,全面适应海上风电平价化发展需求。
东营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为机组提供了市场准入所需的关键认证。该基地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全的临海风电测试认证基地,总装机规模240兆瓦,具备单机30兆瓦测试能力,设有12个国际标准测试机位。凭借临陆布局及全产业链配套,测试成本降至海上试验的1/4,目前已吸引5家国内风电主机十强企业及4家权威检测机构入驻,为我国海上风电装备走向深远海提供认证准入和技术保障。(来源:爱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