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出诉求到变电站顺利送电,仅用7个半月就解决了我们项目投产的‘用电瓶颈’,真正体现了产业链党建‘红色引擎’的强大推动力!”江西华创新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盛夫看着厂区内崭新的110kV变电站,难掩激动之情。在南昌经开区,像江西华创新材有限公司这样,借助产业链党建破解发展难题的企业不在少数。近年来,该区紧扣新能源产业发展脉搏,以党建链为纽带,串起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强化组织覆盖,构建“1+1+N”红色架构。南昌经开区打破传统党建壁垒,创新构建“产业链党建指导委员会+新能源产业链党委+24个链上企业党组织”的“1+1+N”组织体系,通过单独组建、上下游联建等方式,在产业链上建成党组织10个,辐射服务新能源项目52个,覆盖党员600余人。“我们以‘链主’企业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为示范,带动链上企业共同参与,让党的组织力量渗透到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南昌经开区产业链党建指导委员会负责人黄靓介绍。这种组织架构既保证了统筹协调的权威性,又激发了链上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为产业协同发展筑牢了组织根基。
完善服务机制,打通企业发展“堵点难点”。“产业链党委就像‘贴心管家’,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能第一时间响应并协调解决。”周盛夫说。去年,华创新材年产10万吨超薄锂电铜箔项目亟需建设110kV专用变电站,南昌经开区党工委主要同志在调研中了解诉求后,立即协调新能源产业链党委推进解决。由于工程涉及多单位协调、技术标准统一等难题,产业链党委迅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成立“变电站建设产业链临时党支部”,将建设单位、设备供应商、技术服务商等党组织凝聚起来,划分“党员责任区”,组建跨单位安全监督小组,实现“质量问题动态清零”。历经8个月,变电站成功送电,每年可节约用电50万度。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南昌经开区建立的“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问效”全链条闭环机制。8名“链管家”常态化走访企业,精准匹配解决路径,推动“重点问题产业链党组织领办、日常问题党建指导员协办、难点问题联席会议合办”。截至目前,产业链党委已促成15家新能源企业交叉合作,破解重点难点问题13个,引进优质项目10余个。
集聚创新力量,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受市场供需影响,动力电池供应紧张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经开之约”主题沙龙上,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单丰武道出了行业困境。产业链党委迅速响应,主动作为,当场牵线搭桥,促成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与南昌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并组建由企业党员技术骨干、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联合技术攻关小组”,针对D180电池包“电芯线、模组线、PACK线”三大难题集中攻坚。
“我们先后开展20余次生产现场审查、30余次技术交流,解决100余项工艺问题。”南昌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欣旺达党总支书记、品质部部长雷东介绍,针对电芯卷绕对齐度、漏箔问题,党员技术团队反复试验,整改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使电芯卷绕工序良品率提升至99.8%。不到一年时间,首台D180电池包顺利下线,江铃纯电汽车“小麒麟”成功上市,实现电池供应链南昌本地化。
如今,南昌经开区在新能源产业链上设置50个“党员示范岗”、18个“党员责任区”,推动党建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南昌欣旺达“四联一融”党建工作机制入选全国新兴领域党建创新案例,多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优秀场景”“江西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024年,南昌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8.7亿元,同比增长12.1%,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组织覆盖到服务赋能,从技术攻关到产业集聚,南昌经开区以产业链党建为抓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让红色动能持续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