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渝大地的田野间、山峦旁,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悄然间为这片土地带来一场绿色变革。近年来,重庆多地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屋顶发电、农光互补、光充储配套等多元业态,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还为乡村注入清洁能源新动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转型。
光伏赋能,村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在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村民雷五彬家的屋顶上,光伏板整齐排列,正源源不断地产生绿色电能。“我把屋顶空余面积利用起来,租给光伏企业安装光伏板,家里多了一份额外收入,每年有1200多元的稳定租金,首年一次性安装奖励费达2400元。”他高兴地说。目前,该村已有十余户村民的屋顶安装了光伏板,开辟了“阳光收益”新渠道。
图为重庆綦江区一处农户屋顶光伏项目。刘杰松 摄
据了解,目前,綦江区农村分布式光伏项目正有序推进,将陆续建成投用。全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总容量已达9.4兆瓦,累计发电量242万千瓦时。
“光伏+农业”,加速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并网发电以来,由于日照条件一直不错,每天发电量近1000千瓦时。”在铜梁区土桥镇高桥村,重庆健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场负责人王成指着屋顶连片铺设的光伏板告诉记者,养殖场在今年8月安装了160千瓦光伏发电设备并完成并网,年均发电量预计可达16万千瓦时,每年能为养殖场带来超6万元收益——不仅能足额满足养殖场内抽水、增氧等日常用电需求,多余电力还可上网销售,形成“能源自用、余电创收”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重庆还依托“光伏+农业”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本地就业、收益分红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增收。在铜梁区高楼镇,中广核高楼维新150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以每亩400元/年的价格流转了一批土地,租金高于当地一般标准,为群众提供稳定增收渠道。项目全面投运后,还可为周边提供超过150个就业岗位。
“光伏+充电桩”,持续助力乡村绿色出行。位于綦江区古南街道桃花山半山腰的光充储一体化充电站,成为周边村民青睐的补能站点,既为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用户解决“充电远、补能难”的实际问题,更展示了未来农村地区“光伏发电+储能调节+充电服务”的绿色出行图景。
国网重庆綦江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站内设有7台充电桩,可实现“光伏优先消纳、余量存入储能、储能夜充日放”的智能运行模式。在光照充足时,站内光伏发电可基本满足日常充电需求,多余电力则储存于配套的储能装置中,持续为新能源车提供绿色电力。
据悉,重庆农村地区还将进一步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在推动生产生活低碳转型的同时,通过扩大收益覆盖面、强化就业带动,让绿色红利持续惠及农户,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绿色支撑。(记者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