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艇这种事物,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种运输或观光工具,而且由于体积大,操作复杂,危险性又较高,经济价值不大,基本已被弃之不用,然而你能想象如今这种东西又被用来当做发电站平台使用吗?
据《北京日报》9月22日的报道,我国新疆哈密淖毛湖基地当日见证了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全球最大浮空风电机成功放飞,其功率高达1.2兆瓦。这一成果既是我国在浮空风电技术领域的重大飞跃,我国的新能源利用领域的新突破,或将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这台全球最大的浮空风电机由北京临一云川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型号为S15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SAWES)。它外形酷似巨型飞艇,却蕴含着颠覆传统的发电“黑科技”,或将开辟又一种新能源获取途径。
该系统主要由轻质浮空囊体、高效涵道风机、智能系缆和地面控制站构成。囊体充满氦气,依靠氦气比空气轻的特性实现稳定悬浮,为整个系统提供浮力支撑。
这种飞艇发电机组宛如一座飘浮在天空的“移动发电站平台”。直径达40米的环形涵道内部安装12组100千瓦的发电机组,其结构堪称“风力加速器”,能有效加速气流,大幅提升风能利用率,相比传统风电设备,风能利用率提升超20%。
S15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巧妙且高效,可简单概括为“放飞、发电、输电”三个步骤。放飞时,它如同一个超级巨大的风筝,借助氦气浮力和特殊装置,带着发电机缓缓升至1500米以上的高空。这一高度的选择大有讲究,因为高空风速强劲且稳定,是地面风速的数倍。
据测算,地面风速平均每秒5米,而1500米高空的风速能达到每秒15米,风速每快1倍,风能就多8倍;风速快3倍,能量直接暴涨27倍。在发电环节,强劲的风力可以带动风帆和内置的轻质高效涡轮转动,从而产生电力。
最后,通过超强韧的特制系缆将电力传输回地面基站,这根系缆不仅是输电的“导线”,还承担着固定平台、传输数据的重要使命,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生命线”。
从能源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这一成果意义非凡。在能源供应结构方面,我国一直致力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占比,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浮空风电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技术,其成功应用为能源供应增添了新的生力军。
与传统陆上风电相比,浮空风电模式有其独有的优势。传统陆上风机受限于地面风速、地形等因素,且建设大吨位塔筒成本高昂,材料消耗巨大。而S15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无需建设大吨位塔筒,基础结构简洁,可节省40%的材料,每度电成本也能下降30%。
而且这种飞艇式发电站具备快速转场能力,能根据风力资源和用电需求,像移动电源一样从地面移动,拉着空中的飞艇“飘”到合适的地方发电,这样无疑极大地提高了风能利用效率。
在国际能源竞争格局中,我国在浮空风电领域的领先成果提升了国际话语权。此前,全球能源领域竞争激烈,在风电技术方面,欧美等国家长期占据一定优势。如今,我国成功研制全球最大浮空风电机,展示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强大创新实力,吸引了众多国家关注,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S15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除了在发电领域表现卓越,在其他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在应急救援方面,当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全城断电时,它能在2小时内迅速升空发电,为灾区提供急需的电力支持,保障救援工作顺利开展,成为照亮生命的希望之光。对于电网难以覆盖的海岛、哨所、山区等地,它化身移动的“超级充电宝”,解决了当地长期存在的用电难题。
此外,该系统还能搭载通信和监控设备,应用于智能测绘、城市安保、国防通信等泛低空经济领域,实现通信信号覆盖和区域监控等功能。
不过,尽管浮空风电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其虽然已经攻克了浮空器稳定性、轻量化电机、千米级高压输电等难题,但在极端天气应对方面,如强台风、雷暴天气下,如何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仍需进一步研究优化。
在成本控制方面,尽管相比传统风电成本有所下降,但要与传统火电等发电方式全面竞争,还需继续降低成本。
全球最大浮空风电机在新疆哈密的成功放飞,是我国新能源发展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开启了“向天要电”的新时代,为全球能源转型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目前研发团队已着手研发下一代系统,目标是将发电成本降至0.1元/度以下,这需要在材料研发、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
消息来源:《京报网》9月22日报道《全球首台!这个“飞艇”能发电,首次试飞成功》
印度增购“阵风”,巴铁增购歼10CE,未来南亚天空还将是这两款战机的对决!会怎样?
撒谎撒到自己都信了!印度要再购百余架阵风战斗机,称能用它击败中国导弹
美国将与北约合研巨型运输机,机身长达108米,货舱比“环球霸王”还大12倍,一次可运6架支奴干
下一篇:汽车央企加码转型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