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等4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低碳高效能量转换、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高效稳定能源输送等战略任务,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能源系统的构建,必须依托与之相匹配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展望未来,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包括推动煤电的低碳清洁化改造,完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突破氢能制备、储运与应用关键技术,提升储能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等。
“这些领域不仅技术集成度高、创新活跃,也面临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应用成本降低、商业模式创新等共性挑战,是下一阶段推动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林伯强说。
《指导意见》指出,能源装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载体。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推动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坚强的装备保障。
《指导意见》部署了6个部分共13项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加快能源勘探开发装备转型升级、提升能量转换装备质效水平、推动能源存储装备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源输送装备技术攻关、推进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和促进能源装备绿色高端发展。
“除《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的‘自主可控’核心目标外,我国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等问题。”林伯强认为,特别是在氢能、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兴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生态。
在推动能源存储装备规模化应用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聚焦构建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能源存储技术体系,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长寿命、高安全能源存储装备,推动一体化、多场景应用。
在储能装备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在氢能装备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快突破高可靠、长寿命、高效率,并适应波动性电源输入的电解水制氢装备,开发规模化离网制氢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消纳和利用。
对于下一步如何推动落实,上述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从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鼓励首台(套)应用、建立完善高层次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开放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的措施。同时,《指导意见》提出了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方同步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作者:白丽斐
上一篇:陈兴超请辞江西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