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山西,这片曾以“煤”为傲的土地,正肩负着国家赋予的转型使命,书写着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从“煤老大”到“新动力仓”,从“黑金”到“绿能”,山西的能源转型之路,不仅关乎一省之发展,更承载着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探索与希望。
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重任的同时,山西正以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为抓手,推动煤炭产业高端化突围,加速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布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从智能化矿井的“井下无人化”到光伏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从氢能重卡的零碳运输到煤矸石的“绿色逆袭”,山西的每一步实践,都是对“双碳”目标的坚定回应,也是对能源安全与转型发展的双重担当。
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前夕,山西晚报特别推出《晋向未来:新·绿·智》主题策划报道,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深入山西能源转型一线,记录这场变革中的创新与坚守、挑战与机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样本,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展现山西在“保供中转型、替代中升级、创新中多元”的探索之路,为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山西方案”。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双重使命下,山西,既扛起了国家电煤保供的“压舱石”重任,又急需破解资源依赖的困局,在转型中蹚出一条新路。这并非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场“保供”与“增值”的双向奔赴。
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采访中,走访了省内众多项目,从塔山煤矿的5G智能采煤工作面颠覆传统开采模式,到潞安化工的化工项目让“乌金”变“白金”,再到山西焦煤“井下无人化”带来矿工生活的切实改变……我省煤炭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外调量保障多省能源安全的硬核担当。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场关乎百万产业工人、千亿级产业链的系统性重塑,为全国资源型地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山西样本”。
智能掘进:5G赋能下的煤矿“无人革命”
1分钟可以干什么?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矿,1分钟有近48吨煤炭从井下采出。近48吨煤炭最多可发电约15万千瓦时,供1万只100瓦的灯泡持续照明150个小时。这就是煤矿智能化带来的高效率。在我省的煤炭板块,一个个项目扎实推进,加速破解新老矿井接替的发展瓶颈。
近日,在大同塔山矿综采预备队的调度会议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地面集控中心调度人员联系,根据数据主屏及多个分区域小屏传回的井下实时监测数据,随时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我们应用了井下皮带巡检机器人、泵房巡检机器人、变电所巡检机器人、智能捡矸机器人、应急救援机器人和涵盖43种AI(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化系统,建立了‘预见性安全’新模式。”塔山矿信息化管理部部长陈建龙说。
在塔山矿,上千双“眼睛”把看到的情况反馈给智能化系统。智能化系统这个“超强大脑”短时间即可完成各类视频分析及定时抓图分析,识别井下所有作业行为。“过去需要3个工人同时在岗,现在有了巡检机器人,只需1个工人。地面调度人员既能对设备进行360度高清监控,也可远程直接控制开关和调整参数。”陈建龙说。
截至目前,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累计建成61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通过山西省智能化等级评定的综采工作面36个、掘进工作面17个。81个井下变电所全部实现无人值守、远程操控,23座水泵房实现无人值守。现场人员从固定值守变为周期巡检,减少185个固定岗位。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淘汰了落后产能,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升级。针对本地的煤炭企业,不合格、非法的小煤矿一律关停,留下的煤矿则不断进行整合、改造、技术升级。在一些大型煤矿,自动化采煤设备替代了人工开采,采煤机上安装喷雾装置,运输巷道设置净化水幕,多管齐下地减少粉尘逸散。露天煤堆也被改为封闭式管理,让煤尘不再漫天飞扬。晋能控股塔山煤矿王鹏表示,“我们全部采用封闭式管理,在整个园区里都看不见一粒煤。”
塔山煤矿的实践,是山西落实“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战略的缩影,山西要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攀升。为此,山西出台《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大型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山西煤炭产量占全国1/4,外调量超6亿吨。塔山煤矿等示范项目,不仅提升了山西煤炭的保供能力,更通过智能化降低了开采成本,为全国煤炭行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山西方案”。
煤化工“变形记”:从“黑金”到“白金”的价值跃升
凭借潞安煤基全合成基础油的卓越品质,太行润滑科技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太行冷锋系列工业母机用油,今年在郑州机械研究所新引进的进口磨齿机床完成了首次上机验证,其自主研发的浸没式液冷技术方案也已成功应用于潞安伊田煤业智慧矿山数据机房示范项目。该公司副总经理刘恒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我们在全国发展工厂直营合作门店300余家,产品销售足迹遍布21个省份。”太行润滑科技股份公司的良好发展,是潞安化工集团化工板块上半年稳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走进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厂区,黑色的煤炭穿过数千米的管道和各类反应装置,摇身一变,成为清澈透亮的油品。在去年油品产量创下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品销量51.15万吨,同比增加29%,创同期最好水平。该公司聚焦生产安全和能耗双控,通过对电气厂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精准评估电力设备的性能和状态,对装置用电情况进行预测和风险研判。该公司电气厂副厂长张晓敏说:“我们通过搭建智能管控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洞察潜在故障隐患,辅助制订检修计划,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化工行业市场产品价格不断“跳水”,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然而,化工事业部凭借五维举措“组合拳”,交出了一份生产成绩单:截至6月25日,产量完成累计计划103.86%,完成全年计划53.39%;商品量完成累计计划104.48%,完成全年计划54.02%,顺利实现“双过半”任务目标。
山西煤化工“变形记”背后,是山西对“双碳”目标的深刻践行,推动煤炭产业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潞安化工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通过技术创新,将“黑色”资源转化为“绿色”财富,既减少了直接燃烧带来的碳排放,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百万吨,同时带动下游高端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为山西打造全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注入强劲动力。
从“挖煤卖煤”到“挖煤卖料”,从“燃料”到“材料”,潞安化工的转型之路,折射出山西煤炭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坚定决心。未来,随着更多煤基新材料项目的落地,山西有望实现从“煤老大”到“材老大”的华丽转身,为全国资源型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又一可复制的“山西方案”。
井下“无人化”:智能化让职工远离危险区域
在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贺西矿4306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集控中心,综采一队技术员谢晓峰轻触控制面板,井下600多米深处的采煤机应声启动,这一幕,已经成为该矿智能化生产的日常写照。
以前十几个工人在井下挥汗如雨的场景不见了,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完成采煤任务。综采一队队长高存飞面前的监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各种数据,他介绍:“我们的瓦斯动态监测模型能实时调整采煤机速度,当瓦斯浓度达到预警值时,系统会自动减速运行。这让传统煤矿最担心的瓦斯安全问题有了智能解决方案。”
粉尘防治这个困扰矿工健康的难题也有了破题思路。智能喷雾系统能根据粉尘浓度自动调节喷雾强度,配合设备温度监测模型实现冷却水流量的精准调控。数据统计,该矿设备故障率因此同比下降20%,矿工的作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放库时需要人员在现场操作,由于闸门开度难以精准调控,易引发溜煤眼堵塞,如何打破“人机接触”的隐患僵局?该矿提出技术换人、智能保安全的思路,研发了井下溜煤眼远程控制电动闸门和电子围栏闭锁装置。
“现在相当于给设备装上了‘智慧眼’和‘自动手’,这项看似微小的技术改造,却解决了大问题。”贺西矿下皮带队技术员杨卫卫介绍,系统一旦检测到人员闯入危险区域,会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联动PLC系统强制关闭电动闸门,实现人近即停的安全防护;能够进行远程可视化管理,将闸门开度监测、摄像头实时画面以及电子围栏数据高效集成,操作人员在监控室即可完成全流程作业,彻底告别井下蹲守,将传统高危作业场景升级为无人值守模式。
“智能化转型的目的是让职工工作更安全,生活更幸福。”贺西矿矿长闫志强表示:“智”在必行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发展企业、造福职工的必由之路。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官地矿,这里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奉为“生命线工程”,对标国家最新标准,精心搭建起“基础管理、灾害防治、专业协同”三位一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同时构建线上学习、线下实践、对标提升相结合的三维培训体系,让标准化理念如同春风化雨,浸润到矿井的每一个角落。井下,从+1051生产水平到各采区线面,一本本《高标准化作业地点建设方案》图册,以实景照片的形式,将11大项60小项标准要求直观呈现。电缆如何整齐吊挂、风水管路怎样规范涂色、U型钢支架怎样精准架设,每一处细节都有明确规范,让抽象的标准变得触手可及、一目了然。在示范线面创建中,“三精管理”成为亮眼招牌:精准锁定中四区29413工作面等16个重点区域打造标杆工程;精细制定线缆排列、材料码放等量化标准;通过“日检查、周通报、月验收”机制,实现动态精进。
从“井下苦干”到“地面智控”,从“高危职业”到“技术岗位”,山西焦煤集团的“无人化”“智能化”实践,让矿工共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保供“压舱石”与转型“新引擎”的双向奔赴
在山西省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中,一组数字显示:2024年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总产量近12.7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6.7%;调煤炭量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稳居全国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山西作为国家能源保供“压舱石”的硬核担当。
然而,与“保供”重任并行的,是一场更为深刻的“转型”革命——山西正通过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煤炭产业焕发新生,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省加速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截至今年8月,我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进展显著。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累计建成289座智能化煤矿。
煤矿智能化是助力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的治本之策。全省煤炭系统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煤炭工业互联网功能作用,强化网络安全体系构建,扎实推进智能化常态化运行,锚定目标不放松,不断提升我省煤矿智能化建设质效。
在采访中,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了解到,煤炭企业树立了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科技兴安、科技强安、科技保安,把推进智能化建设作为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今年汛期,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全面排查隐蔽致灾因素,做防汛物资储备,切实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山西的“双向奔赴”不仅体现在产量与技术的平衡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通过发展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山西正将“黑金”转化为“绿金”。从“煤老大”到“能老大”,从“挖煤卖煤”到“智造未来”,山西的实践为全国资源型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磊
上一篇:神火股份:主营新能源电池铝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