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副业到主业,辅食到主食的进化历程,是新供需互动和新信任关系的形成过程,生态平台是这场进化的承重墙
文 | 施然
2024年秋天,一位网名叫“北范南调”的抖音创作者带着一个保温箱,从辽宁丹东出发,去往湖南长沙给朋友送饭。保温箱里装的是朋友母亲包的饺子、去了壳的蚬子和新鲜的大虾。他把这个过程拍成视频,发布在抖音上,点赞数超过569万。
“北范南调”曾是一个“杭漂”编导。辞职回到东北老家后,发现小时候的朋友和同学大多在南方城市工作,回家次数很少。在线上的同学群里,他分享家乡美食照片,一位朋友回复说,自己的母亲前天也做了同样的菜,不如让母亲做了带给在异乡的朋友。
抖音精选青年创作者北范南调分享创作经历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他需要先和朋友母亲沟通,协调双方时间,规划行程,确保食物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状态。视频内容的沟通、统筹、拍摄、剪辑都是他一个人完成。除了在朋友家的几个小时,大量时间花在路上。一条视频的成本也不低,一次送饭的路费和住宿费需要上千元。抖音的创作者扶持计划解决了他下一期的拍摄成本问题。
这些年轻人们源于热爱的举动,在抖音的助推下,成为一份被百万人看见的事业。抖音上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作者,他们将个人学识、技能与情怀转化为内容。
“抖音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由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指导,与全国百所高校合作。计划面向18岁至30岁的创作者,提供流量激励、创作课程、变现撮合等支持。
2025年9月21日,在浙江海宁的盐官潮乐之城举办的计划交流会上,抖音青创计划项目运营负责人介绍,抖音在流量分发上做了优化,针对青年创作者的前几条原创内容进行保量,并优化涨粉模型,让优质内容进入单独的流量队列。在现金收益上,平台会适当降低变现门槛,在“创作者伙伴计划”基础上提供更多分成。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说,该计划是“第二课堂和第二赛道”,能够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他指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创作所需的共情能力、叙事技巧和视觉表达,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软实力。
年轻人的创作火花
在“北范南调”送饭的同一时期,一个名叫“郝家豁”的团队正在拍摄语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不仅拍摄课文内容,还加入了当年的战况、五位壮士为何坚守的背景。视频里有战争戏、爆炸和枪战场面。
拍摄语文课文想法的起点是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团队负责人说,他看完节目后,觉得那些诗词背后有生动的故事。这启发团队,尝试把语文课文拍成视频。第一条视频拍的是《孔乙己》,一次几乎花光了所有经费。视频数据不错,他们才继续拍了第二条《丰碑》,一个关于红军军需处长在雪山上把棉衣让给战士而牺牲的故事。
视频发布后,他们收到一位老师的留言。老师说,班里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看视频时非常认真,课后表示要好好学习。这位团队负责人说,那一刻他找到了做账号的方向。他们意识到,用户对内容很苛刻,因为每个人对课文画面有自己的想象。他们收到过关于导演水平、剪辑和摄像技术的批评。团队开始学习拉片,研究知名电视剧的转场效果,花时间寻找符合历史背景的服装和道具。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唐朝的挂件,他们可能会花费一两个星期。
抖音精选青年创作者郝家豁分享创作经历
团队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商业合作邀约不少。他们决定先把内容体量做大,再考虑变现。
气象科普创作者科普航说,青年创作者更懂年轻人想看什么,思想更活跃,内容有“真人感”。
年轻创作者们在抖音上不断展示内容的多样性。KANGBA$卓拉是一个蒙古族动画创作者,他把蒙古袍、祭火节等元素与《海绵宝宝》结合,创作了《我是小蒙古包》系列。他自学数码版绘,一帧一帧学习《猫和老鼠》的动作表现。他制作的《猫和老鼠》同人动画获得了迪士尼动画师的认可。
“你好关键帧”是一个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团队,在学校里他们就经常一起拍视频。毕业在即,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大家都还不清晰,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热爱的事情,选择一边接一些拍摄的工作,一边做视频创作。
去年4月,小米发布了新车,他们并没有受到品牌方的邀请,也没有提前规划,看到车后,想尝试一下,用学生视角拍出大家喜欢看的视频。当时新车刚刚上市,很难租到,找遍了全国发现只有武汉有,他们连夜去了武汉,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拍了一晚上。拍完回到杭州后,又剪辑了一晚上的视频,“用上了我们学过的所有的技巧”。
这条视频很快火了,他们共同成立了“你好关键帧”这个频道,从“为爱发电”转向内容创业。他们的内容分享拍摄技巧和传媒学生的日常,带观众看晚会转播幕后,分析不同剪辑师的成片质量,评论区里有大量影视专业的学生和同行交流。
“木兰来了”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有七年工作经验。她转型自媒体后,拍摄了寻找70岁流浪汉迈克大叔的系列内容。这场持续14天的追踪以6集日记形式更新,吸引了超过30万新粉丝。她在一年前和这位流浪大叔偶遇,并未留下联系方式,告别时说了一句“明年夏天再见”。一年后,“木兰来了”回到美国波士顿,开启了一场现实版的“寻人游戏”。
和传统的纪录片不同,“木兰来了”在抖音上发布的视频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叙事实验。寻找迈克大叔的过程中,网友们会提供各种信息,她会第一时间跟进,她还反复从最早的视频里寻找可能的线索,最后在多位流浪者的帮助下,在机场见到了迈克大叔。
“木兰来了”的镜头聚焦于普通人的微光,从流浪者到打四份工供自己上学的女生,再到街头卖艺的舞蹈者,她说,她想记录下“真实世界的温度”。
年轻创作者的优势在于更贴近同龄人的情感脉搏,他们用真诚的叙事、独特的审美和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公共话题的能力,不仅为自己建立事业,也为内容生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年轻一代的就业观也变得更灵活,很多年轻人会更重视个人兴趣和爱好,会选择与兴趣相关的职业。今天,短视频直播的市场已非常庞大,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4亿,使用率达93.8%。在这种体量下,哪怕是很小众的兴趣,基于算法推荐也能帮助创作者找到很多观众,建立连接。
平台“搭桥铺路”
这些创作者的经历显示,内容创作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职业选择。它不再是“用爱发电”的业余爱好,而是一个有平台系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抖音发布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
根据抖音公布的数据,计划试运营以来,报名人数超过18万。其中,超过200位创作者粉丝数达到10万,近50位达到100万。粉丝数从0到10万的平均时间,比平台平均水平快60天。
平台的支持能够帮助创作者们的变现路径“可持续”。
“木兰来了”曾经拿过的大大小小电影节奖,但这些光环无法解决她当时的职业困惑,她特别喜欢内容创作,但“家里没有矿”。她希望可以不筹钱拍片子,但找不到这个出路。纪录片本身在影视行业中属于比较小众的类目,生产周期很长,做一个长片需要四五年时间。和平台做节目从策划、立项、拍摄、上线,起码需要一年时间,“影视行业这几年的日子也一般,有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少,经常到手的项目说黄就黄”。
2023年春节,“木兰来了”接到了一个大项目,给平台做春节的纪实策划,她很兴奋,觉得可以向世界证明自己。
不过结果不好,这个项目没有招到商。她只能“转型”,尝试过很多路径,低潮期,抖音平台运营团队给了她不少鼓励和正向反馈。她认为,抖音帮助创作者打通了内容和商业的链条,这是内容可持续的关键。
“木兰来了”帐号最早被大家认识的策划是“上过热搜的女孩现在怎么样了”,她拍了曲家瑞、苏敏阿姨、桑兰等很多女性。这个策划的来源是一个曾经的纪录片计划,“木兰来了”和平台策划了很久,但最后未能成行。当时的制片人跟她说,她可以自己拍摄自己剪辑,拍完发抖音,费用从一期50万元变成了一期5000元。
最后,整个系列在全网的播放量接近2000万,品牌方们也找来了。“木兰来了”说,她拍片子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有人送钱上门问:接下来要拍什么?我们支持你。
创作者只要专心做好自己的内容,就会有人买单,只要持续产出好内容,就会得到回报,持续地反哺到内容中。“木兰来了”总结,这件事对创作的驱动非常明显,今年是她做纪录片导演以来,最高产的一年,她拍了20多个人物故事,也有了自己的纪录片工作室,招徕了不少失业的纪录片朋友们。
平台的角色正从流量分发者升级为“成长合伙人”,通过流量、场景、资金、培训的全链路支持,系统性地降低创作门槛,抬高创作天花板,让有潜力的年轻人能更专注地深耕内容本身。
新职业选择
不少青年创作者在抖音上找到了新的商业价值。
00后的马呜呜被称为是乐评领域的“深夜食堂”,在当代人平均注意力只有47秒的现在,马呜呜坚持发布超过10分钟的音乐点评、分享视频,歌手林宥嘉和李荣浩都是他的观众。
马呜呜的现实身份是一家音乐公司的老板,兼任制作人和编曲工程师,他做视频只是因为个人兴趣,也没想到视频火了之后,认识了不少音乐人,帮助了他的音乐公司事业。
现在他大部分精力放在做视频上,几乎日更,但他坚持花时间做音乐创作和制作,他觉得这样更有安全感。他觉得创作音乐和做视频不一样,视频的反馈很难把握,但他对音乐大概有数,“我至少保证自己对行业和音乐的敏感性,这对做视频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内容创作的收入大多来自商单,但青年创作者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郝家豁所在的公司是做传统行业的,视频是他们新成立的一个团队,公司不会提供内容支持,会提供一些资金支持。他们需要自己想办法变现让团队发展起来。郝家豁说,目前这个账号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找上门的商单有很多,但他们将整体的商单全部往后排,希望优先投入内容,“现在先将体量做大,在某一个节点比如到500万粉丝或者800万粉丝时,再考虑变现”。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达12226.49亿元,同比增长6.1%。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从业企业总量达75.70万家,创历史新高。从企业规模看,微型企业约60.85万家,占比达80.4%;小型企业约11.76万家,占比为15.5%。小微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蓄水池”。
“木兰来了”提到,“我不喜欢用爱发电这个词,这是好东西,好事业,要长长久久发电”,新一代创作者们对职业尊严是有追求的。方伟认为,“优秀的创作内容本身就成为新兴的职业选择”。
内容创作正摆脱“不务正业”和“用爱发电”的标签,在平台生态的支撑下,它已成为一种融合了个人表达、专业技能、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新职业”。
从东北到湖南的饺子,从语文课本到动画草原,这些内容背后是年轻人对工作方式的重新定义。他们不再只是寻找一个职位,而是在创造自己的职位。这些青年创作者的作品,正在记录这代人的选择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