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剑雯
9月28日,以“创新驱动电力现货、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力”为主题的电力现货市场发展研讨论坛在太原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电力市场化改革等产业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首个全省域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探索能源转型路径的历史使命。2019年9月,我省出台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建设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非常规天然气基地、电力外送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6年来,我省电力外送基地建设成果丰硕:“十四五”以来累计外送电量6853亿千瓦时,其中2023年、2024年外送电量连续突破150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三。截至8月底,今年全省绿电外送交易电量已达98.3亿千瓦时,超2024年全年水平。
此次论坛由省能源局,国网山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主办。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围绕山西能源转型发展的探索、重大突破与未来方向等内容进行阐述。他指出,山西作为能源革命排头兵,实现能源低碳转型是必由之路,需要在做好煤炭文章的同时发展多元经济。
主旨演讲中,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张振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竹、国网山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生、清华大学教授夏清等专家分别做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运营实践”“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机遇与挑战”等最新产业展望和实践经验的分享。
其中,张振宇表示,目前,电力现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电力生产组织全面实现市场化转型,价格信号有效引导各类电源出力特性互补,现货市场全力支撑电力保供、积极促进低碳转型。他建议,下一步山西要着力实现现货市场全覆盖、推动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创新市场机制设计,保障市场常态化运行质效。
夏清提出,山西要对比国外电力市场机制体系,梳理容量市场建设实践和经验;构建容量市场机制建设框架,开展容量市场模拟运行的仿真测算;总结容量市场对于新能源全面市场化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