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赫章县轿顶山光伏发电站,只见蓝色光伏板沿着群山连绵起伏,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输送至电网。
作为贵州省目前最大的单体山地光伏发电项目,轿顶山光伏发电站由47万块多晶硅组件、771台逆变器、53台箱变及一座110千伏升压站构成。
“总投资7.8亿元,装机容量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超1.5亿千瓦时。”站长陈仕黔介绍,轿顶山光伏发电站可满足6万余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煤燃烧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16万吨。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赫章县,光照资源丰富,荒山草坡众多,光伏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立足“光照充足、山地广阔”的资源禀赋,该县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光伏产业作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抓手,让昔日闲置山地焕发新生机。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63.1万千瓦,年发电量超6亿千瓦时,每年少排60多万吨碳。今年以来,光伏能源发电量已达3.6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1亿元。
在发展光伏产业的同时,赫章县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新模式,让土地资源实现“一地两用、双重收益”,种养殖业年创收超千万元,一场“板上发电、板下生金”的绿色变革正悄然发生。
光伏板下,连片的牧草郁郁葱葱,养殖户韩海悠闲地坐在板下乘凉,看着牛儿懒洋洋地啃着青草,“光伏板挡住了火辣的太阳,牧草长得可好了。”
韩海养了20多头牛,每年2至10月,就把牛赶到光伏板下吃天然的饲料,“草嫩得很,牛吃了长得壮,每个路口都有摄像头,根本不用担心丢牛,我还能腾出手干别的农活,一年能多好几万的收入。”
陈仕黔介绍,发电站专门在光伏区种植800多亩牧草,供村民放牧牛羊,“光伏项目早就不只是发电了,大家伙的牛羊都养得膘肥体壮。”
“我们村2100多亩地,按8000块钱流转20年给光伏项目,现在底下能放牧,20户养殖户加起来有200头牛左右。”赫章县雉街乡拉夫村驻村干部鲁绍举算了笔账,“我们计划在板下种天麻、党参这些中药材,让老百姓的收入再往上提一提。”
从荒山荒坡到“蓝色电站”,从单一发电到“农光互补”,赫章县正用光伏当笔、生态当墨,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我们将持续推动光伏产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赫章县能源局副局长主静表示,将继续完善“光伏+”产业链,拓展板下养殖、食用菌种植等业态,健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绿色能源不仅点亮万家灯火,更照亮乡村振兴道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
一审 郑宇潇
二审 汪瑞梁
三审 李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