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系统什么模样?张雷这样判断
创始人
2025-10-28 00:03:40

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

未来的能源系统是什么模样?10月19日,在以“物理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系统”为主题的远景闭门科技会上,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为行业勾勒出它的轮廓:从目前设备的简单堆叠进化成智能体的生态。数以亿计的智能体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就像珊瑚礁一样不断演变进化。这样的能源系统既可以稳健安全地运行,又可以消纳更多的绿色电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清洁能源支撑。

从简单的设备堆叠

向智能体生态过渡

张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构建未来能源系统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前的蒸汽机、内燃机、电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生产力革命不同,人工智能作为划时代生产力,正在逐步摆脱“工具”的属性,从“客体”变为“主体”,实现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跃迁,这将直接推动能源行业的竞争从传统的“物质资产”转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资产”。

在张雷看来,人工智能有感知、会思考、善判断、能决策,是拥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也是能与之共事的“伙伴”,在应对复杂巨系统时恰巧能解决“人类大脑难以驾驭”之痛。

从耐克的物流园到星巴克的供应链,正是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远景通过自主研发的园区级能源管理与碳管理数字化系统,以及绿电交易等一揽子减碳方案,助力降低全价值链碳排放,成为众多知名企业的零碳技术伙伴。

人工智能不仅赋能企业,也在改变行业,重构整个能源系统和竞争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决定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度量衡正在发生变化。张雷认为,将从过去简单的“比大小、称重量、拼肌肉”转变为比拼大模型智商有多高、算力有多大、智能体数量有多少。这意味着风机、储能、光伏板这些物理设备只有转化为人工智能资产,才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助力能源企业

破解市场化交易痛点

今年7月,全球首单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在大连港完成,来自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的绿氨成功注入氨动力船舶。此次加注打通从“绿电制氨—绿色氨运输—燃料加注—船舶运营”的完整价值链,标志着绿氨在船舶动力系统中的全球首次应用,成为全球绿色航运发展的里程碑。远景通过在赤峰打造全球最大的独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依托绿氢绿氨装备全栈自主技术,将波动的可再生电力就地转化为稳定且易于储存的绿色燃料,并运往全球。

全球首单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在大连港完成

实际上,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也是远景能源大模型的最佳训练场,源网荷储各环节电力电子设备在这里一应俱全,并且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复杂工况,众多能源设备在园区系统中形成闭环,提供了海量数据和全局感知力。

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正是复杂能源系统应用的缩影。张雷表示,作为一家绿色能源系统公司,有必要也有条件打造大模型。正是因为远景构建了涵盖风电、储能、氢能、气象、电力系统和电力交易的产业能力和海量数据,才为打造能源大模型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单一的风电、太阳能或储能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伴随能源市场化改革深入,能源企业需要直面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过去,只要拼命发电就能有收益。现在,随着新能源全电量入市,电量未必等于收益,甚至某些时候可能成为负担。特别是在能源金融化的背景下,面对愈加复杂的能源系统形态,怎样管控好风险,高效发挥发电资产价值,有效进行新能源交易,获取更多收益,是能源企业的普遍诉求,也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发挥价值的重要应用场景。

在张雷看来,人工智能恰好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帮助能源企业穿越风险,捕捉机遇。

他向记者表示,能源大模型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赋能者,帮助企业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的同时,也将推动新能源行业从价格厮杀走向价值竞争,必将成为助力新能源行业结束“内卷”的重要工具。

发展物理人工智能

中国有优势

张雷认为,传统的大语言模型在复杂的能源应用场景下仍有进化空间。

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

实践也印证,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需要通过海量的训练数据,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智能程度,但其在应对物理世界的时候,却可能出现“幻觉”。这也是传统的人工智能在应用于能源系统管理时所面对的挑战。

为此,张雷提出“物理人工智能”新范式,将人工智能与物理定律、系统边界,知识图谱深度耦合,将数据智能与能量守恒定律、空气动力学方程、潮流计算等物理规律相结合,从而有效消除传统大语言模型的“幻觉”,让人工智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可靠地发挥作用。

基于“物理人工智能”理念,远景研发的“天机”气象大模型,显著提升了7天以上的中长期气象预测准确性,为可再生能源的可靠运行奠定了基础。具备全局感知、系统洞察和持续进化能力的“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成功应用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储能和风机收益,优化电力交易和资产投资决策,扩大绿电消纳。

张雷表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复杂的能源系统,有完善的产业链条,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在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和闭环能力,这一系列要素组合可以支撑中国的物理人工智能全球领先,让中国的能源大模型惠及世界。

文 | 本报记者 张子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能源大模型加速落地,远景发布全... 都说AI是“吞电兽”,不仅数次引发加剧能源消耗、推高碳排放的争议,还让一众站在全球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
零排放+自动驾驶!全运会启用新... 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举办,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联合承...
瑞可达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瑞可达(688800)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
「干部文摘」中广核党委:推动清... 中广核党委:推动清洁能源创新融合高效发展 干部文摘 ★★★★★ 发展清洁能源是事关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
股市必读:融发核电(00236... 截至2025年11月13日收盘,融发核电(002366)报收于8.05元,上涨0.5%,换手率6.9...
节能风电(601016)披露拟... 截至2025年11月13日收盘,节能风电(601016)报收于3.17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32%...
乘核电发展东风,中国铀业今起招... 天然铀采冶龙头中国铀业要来了。 11月13日,公司披露招股意向书,拟在深交所主板公开发行股票。本次公...
江苏无锡国际新能源展览会开幕 ... 中新网无锡11月13日电 (记者 唐娟)13日,以“能碳未来·绿动全球”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无锡国际新能...
国家能源局:加快推进省级管网运... 人民财讯11月13日电,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光伏“收储”闹乌龙,晶澳科技澄... 华夏时报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图 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官方公众号 硅料“收储”传言让光伏行业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