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李亚楠 报道
在山东半岛南蔚蓝海域上,235台巨型风机如“白色森林”巍然屹立,叶片划破海风,徐徐转动,每年可发出绿电49.4亿千瓦时,这些海上“大风车”,不仅是清洁电力的生产者,更悄然成为了海洋生态的守护者——其基础结构形成的“人工鱼礁”,为鱼虾贝类提供了安居乐所,绘就了一幅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生动画卷。
向海图强,激活产业新动能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垦的“蓝色沃土”。2020年5月,国家电投山东公司海上风电公司(以下简称“海风公司”)应运而生,开启了向海“揽”风的征程。谁也不曾想到,短短五年间,这片海域会崛起成为北方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
这是一段与时间赛跑的建设历程。半岛南3号项目,作为山东海上风电的“拓荒者”,克服“抢装潮”重重困难,从开工到建成仅用217天,实现了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建设者们与海浪为伴,与海风共舞,在茫茫大海上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山东速度”。紧接着,半岛南V场址项目再创纪录——204天建成,成为国内首个“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在行业内引起轰动。
截至2024年底,一组扎实的数据见证了这段不凡历程:海上风电运营装机容量达170万千瓦,累计安全稳定运行1900余天,发出清洁电能超80亿千瓦时,可满足338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这意味着,每当海风吹过,就有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流入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
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链上显现。项目累计引入外资2.48亿美元,带动中车、明阳智能、中天海缆等一大批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山东,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海上风电,如今已成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生态共生,绘就发展新画卷
在传统认知中,工业开发往往与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体。然而,海风公司用创新实践,打破了这一固有思维。
站在码头上远望,那些大海中的“大风车”每年输送的绿电可减排二氧化碳达420万吨,约为2300万棵大树的年固碳量。更令人欣喜的是,风机基础化身“人工鱼礁”,吸引海洋生物安家落户,实现了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这一变化背后,是公司持续不断的生态投入。2022年至2025年,公司连续四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总投入2340万元,累计放流苗种7.41亿单位,不仅修复了海洋渔业资源,更直接带动当地渔业收入1.2亿元,实现了“建一个项目,富一方百姓”的共赢局面。
在碳资产开发领域,海风公司做出了新示范。完成全国首单跨省最大规模绿证交易,成功完成新CCER项目登记,核发减排量124万吨……这些专业术语的背后,是公司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上的不懈努力。每一张绿证,每一吨减排量,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科创引领,形成全寿期管理新方案
“海风绝对不能让设备轻易坏掉,维护成本太高。”海风公司海阳场站场站长杨小龙告诉记者这是海风公司上下的一致理念。“通过深入开展‘一分钱行动’,实施技术改造、缺陷集中处理和大部件预防性维护,我们已将各风电场设备平均可利用率提升至99%以上,故障弃风率显著下降。”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团队对技术的精益求精。
在智慧运维方面,公司投用了储能巡检及消防机器人,开展了氢能无人机巡检研究,自主开发了场站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这些创新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与劳动强度,更展现了年轻团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这是一支年轻化的“硬队伍”。一群“80后”“90后”技术骨干,针对海上设备易腐蚀、深远海输变电等行业难题,成功攻克了14项关键技术。截至2024年底,已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明专利3项,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在人才培养上,海风公司打造了“一中心两基地”培训体系,成为国家电投海上风电人才的摇篮。这里涌现出“齐鲁能源工匠”“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等一批先进典型。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轻人才正在向全集团的海风产业输送,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迈向深蓝,谱写绿色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风公司正朝着更加深远的蓝色大海进发,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
按照规划,到2030年底,国家电投在鲁海上风电装机将突破700万千瓦,力争达到900万千瓦,初步建成“集团最大、北方最大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海上风电企业。
碧波之上,风车不停旋转,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一流海风公司绿色发展的故事。这里,每一台风机都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每一度绿电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见证。国家电投山东公司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向海图强”的深刻内涵,为中国能源转型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