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高达7500美元的联邦购车补贴在9月底结束,美国多家汽车制造商表示,10月纯电动车销量暴跌,并对日后的销量更加悲观。据《汽车新闻》报道,多家4S店报告试驾量下滑,部分车企临时下调产能指引。这一幕与同期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反差,也不经让人发问,没有补贴,美国电动车还能“跑多快”?
美国市场销量转跌
而中国和欧洲市场却在加速
美国市场的降温并不只是短期波动,而是直接体现在实际销量上。福特、起亚和现代报告称,公司电动车销量出现大幅下滑,原因是许多消费者在补贴结束前提前完成了购买。
福特是截至第三季度美国电动车销量第三大的厂商。该公司10月纯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25%,其中Mustang Mach-E跨界车下滑12%,F-150 Lightning皮卡下降17%。
起亚和现代的主力电动车型同比跌幅更为惨烈,在52%至71%之间,环比跌幅更大。现代的数据显示,其Ioniq 5和Ioniq 9两款电动车的销量分别环比暴跌80%和71%。起亚的类似车型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日本几家车企也是同样的情况,丰田及雷克萨斯10月在美国的总销量同比增长12%,但其纯电车型遭遇断崖式下滑——丰田bZ4X销量暴跌99%,雷克萨斯RZ交付量下降96%。本田整体销量同比微增0.7%,但电动车型Prologue下降81%,已停产的讴歌ZDX下降98%。斯巴鲁唯一电动车Solterra上月销量同比下滑99%,仅售出13辆。
与之对照,中国EV市场进入“渗透率换效率”的新阶段。即便补贴已经在数年前退坡,头部车企依靠规模化供应链和高频产品迭代继续扩大份额。十万元级别产品不断推新,使得用户替换周期缩短,而区域补贴与以旧换新政策也保持了足够的需求韧性。
再放眼欧洲,尽管德国市场补贴取消后短暂受挫,但北欧、法国、英国市场的结构性增长仍然稳健:B级与C级车型重新成为市场主力,企业、政府订单恢复增长,使得欧洲EV市场整体仍处于温和扩张状态。
在这一横向对比之下,美国市场的补贴退坡突然显得格外刺眼——并非全球同步转冷,而是美国市场独有的系统性降速。CarMax旗下Edmunds的市场分析主管Jessica Caldwell表示,“随着补贴退出,市场似乎正在回归更自然的节奏,10月标志着一个重置期的开始:市场不再由补贴驱动的紧迫感主导,而是更多由真正对电动车感兴趣的买家推动。”
车企承压:从通用汽车到特斯拉
而美国车企正在承受市场传导过来的压力。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通用汽车宣布将在其位于底特律的电动汽车“零号工厂”实施临时裁员计划,约360名员工受到影响。未来一个月内,该工厂将暂停部分生产班次,以削减悍马EV和凯迪拉克Escalade IQ两款电动车型的产量。通用汽车方面表示,此举是“鉴于电动汽车行业增长及客户需求预计将放缓,进行战略性生产调整”。
福特汽车则不得不重新调整F-150 Lightning的排产计划,原定扩大产能的投资已经暂停;其内部对电动车业务实现盈亏平衡的时间表出现了新的分歧。更现实的是,当补贴减少后,皮卡类电动车的使用场景优势并不足以推高购买转化率。
Rivian受到冲击更为直接。品牌本就依赖高端用户,而补贴政策收紧后,其产品售价区间进一步扩大与燃油车的落差;这使得部分预订用户开始延迟提车,迫使Rivian再次下调年度交付目标。
即便是特斯拉,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部分车型补贴资格的反复变化扰乱了其战略定价节奏;为了稳住订单,特斯拉在北美不得不进行连续调价,但面对补贴退坡后的新价格体系,这些动作更像是维稳,而非真正的市场扩张策略。
补贴本质上是市场成熟前的一层“空气垫”,美国车企如今正在面对这层空气垫突然抽走后的硬着落。
从美国到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
美国市场的急刹,不仅改变了单一国家市场的销量曲线,也为未来三年的全球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变量。
首先,全球产能配置将更偏向东亚。中国锂电池对美出口预计锐减30%,碳酸锂需求同步下滑,日韩电池企业则遭遇补贴取消与市场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纷纷暂停或调整美国投资计划。当北美需求预期转弱,日韩及中国的头部电池厂将在投资节奏上重新倾向国内与东南亚市场,高镍体系以及大圆柱电池的产能扩张将更加谨慎。
未来几年内,在排除特朗普政府“非常规”的大范围政策掉头外,在美国的车企会加速回归混动和燃油路线,以平衡成本压力;而欧洲车企将在政策温和化的趋势下推动更稳定的纯电增长曲线。中国车企则会继续推动固态电池、800V平台、高效电驱等技术的商品化,进一步拉大全球竞争实力的差距。
可以预见,在未来三年,全球新能源车竞争正在从“补贴时代”走向“效率时代”。补贴到期只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更深层的结构性差异还会因为政策变化进一步在销量和产业链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