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厅有将近200人办公,前几年老是感到空调时冷时热,空气沉闷,这一年来不适感渐渐没有了,办事群众也都反映体感很好。”铜梁区市民服务和营商环境促进中心婚姻登记窗口工作人员黄莉说。
这得益于自2025年1月起铜梁区市民服务和营商环境促进中心推行的能源费用托管项目。在短短十个月内,便实现了高达38.62%的综合节能率和45.56%的减碳率。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典范。
零投入激活节能改革
作为铜梁区重要的政务服务综合体,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市民服务中心,曾长期饱受设备老化、管理粗放带来的高能耗困扰。原有空调系统年耗电量超过427万度,车库照明长明不熄,能源浪费现象突出,不断增长的用能支出也给财政带来持续压力。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铜梁区创新引入了“能源费用托管”这一市场化机制。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并签订10年合作协议。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零财政投入、十年费用零增长”——由服务公司全额投资398万元用于全面改造与后期运维,政府则通过未来节省的能源费用与公司分享效益。这一举措不仅破解了公共机构节能改造的初始资金难题,更以“轻资产”路径实现了政企双赢,为绿色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智慧革命贯穿用能全链条
“节能不是简单‘关灯断电’,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在保障政务服务品质的前提下,让每一度电、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重庆瑞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维部经理龙际光介绍,改造工程瞄准了能耗重点领域:针对空调这一“用电大户”,项目通过加装高效预冷装置、更换老旧水泵与保温管道,并搭建集成了上百个传感器的中央空调集中控制系统,实现了从“粗放运行”到“按需调节”的智能蜕变。
智慧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车库照明实现了“车来灯亮,车走灯暗”的自动感应,能耗直降60%;各楼层加装的独立计量装置,让水电消耗变得实时可视、精准可控,十个月内累计节约用水187吨。同时,大楼屋顶铺设的太阳能光伏板,年发电量预计可达58万千瓦时,可满足大楼约15%的用电需求,形成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绿色供能模式。
所有这些子系统,均被整合在一个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之上。这个“智慧大脑”具备实时监测、远程调控、异常预警和数据分析四大功能,实现了从被动维修到“预防性维护”的跨越,为持续挖掘节能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单个项目”到“区域推广”
十个月的实践,让项目的“含金量”充分显现。在生态效益上,项目累计节约标准煤209.5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93.95吨,相当于种植了2.4万棵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与人均能耗大幅下降。在经济效益上,实现了“财政减负、企业盈利”的双赢局面,预计全年节约用能支出可达100万元。
更深远的效益在于其社会示范价值。针对5家单位用能需求不同、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铜梁区组建 “5单位+节能服务公司”联合工作小组,建立“专人对接、数据互通、问题共解”的协同机制,实现了从“各自管理”到“统一运维”的转变。这一模式已被铜梁区其他政务办公区借鉴,同时吸引周边区县公共机构前来考察学习,成为重庆市级公共机构能源托管的示范样本。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算法,探索光伏电力与储能系统结合,进一步省电节能。”铜梁区市民服务和营商环境促进中心主任唐娟介绍,计划把市民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提炼为标准模式,向学校、医院等更多公共机构推广,助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