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质量的提升对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能哈密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烟墩风电场通过系统性推进精细化管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优化生产组织、责任落实与协同机制,显著提升了风电场的运行效能和发电质量,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烟墩风电场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广袤的戈壁滩上,是华能集团在哈密烟墩风区布局的重点风电项目,于2013年12月投产运行,总装机容量达201兆瓦,安装了67台华锐SL-3000/113型风机。
作为较早投运的风电场之一,烟墩风电场在多年的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瓶颈——责任划分不够清晰、部门间协同效率不高、制度执行落地难等问题,一度制约了风电场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过去,我们常遇到‘谁来管、怎么管、管不好怎么办’的困惑,责任模糊导致问题发现慢、处理不及时,影响发电效率。”烟墩风电场场长王超表示,要真正释放风电场的潜能,必须依靠制度创新,以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手段,推动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针对上述问题,烟墩风电场创新提出“靶向式制度设计”理念,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强化执行”为主线,构建起“场级—班组—个人”三级责任管理体系,将原本笼统的责任拆解为具体、可量化的指标,实现了管理责任的精准落地。
在场级层面,风电场将发电量、设备可用率、故障响应时间等核心指标科学分解至2个班组,并明确各班组的职责边界与考核标准,同时强化管理与监督职能,建立起清晰的问责机制。在班组层面,推行“专业分组责任制”,各班组根据区域划分管理风机,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故障开展专项攻坚,有效提升了故障处理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在个人层面,实行“设备包干制”,每位员工对自己负责的风机及附属设备全程跟踪、负责到底,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这一责任体系的实施,使责任追溯效率提升了60%。以去年3号风机功率波动故障为例,通过责任清单快速定位问题根源,仅用2小时便完成了消缺工作,较以往缩短了4小时,避免了约8000千瓦时的发电量损失。“责任到人、指标到岗,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团队的执行力明显增强了。”王超说。
风电场的运行管理涉及多个环节与部门的紧密配合,如何提升协同效率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烟墩风电场通过推行“三个固定”机制,有效破解了跨班组、跨岗位协作难题。
固定会议制度。每晚召开“作业调度会”,由集控中心汇总当日工作进展,检修班组反馈设备隐患并同步次日计划。若遇大风预警等特殊情况,及时调整检修安排,确保安全与效率兼顾。固定对接人制度。班后会上,各班组向场长汇报当日具体工作内容及次日计划,明确对接责任人,避免信息传递断层。固定考核标准。将“协同效率”纳入部门考核体系,如因工作计划安排不及时、安全措施分析不到位导致计划滞后,相关责任人将被扣减绩效分,倒逼各环节高效衔接。
此外,风电场还建立了灵活的“多班组协作”模式。当某班组因任务繁重出现人手不足时,场站调配人员支援,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通过固定机制与灵活协作相结合,我们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整体运转更加顺畅。”王超说。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真正落地生根,烟墩风电场坚持“宣贯+优化”双轮驱动。一方面,选拔检修班班组长担任“制度讲解员”,在班后会上通过“案例+数据”的形式解读条款,将抽象的制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指导,大幅提升了员工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另一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月收集一线员工的意见建议,针对制度中不完善之处,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优化调整。截至目前,已累计优化多项制度,执行率显著提升。
一名一线员工表示,以前觉得制度是“纸上条文”,现在通过案例分析和定期优化,大家明白了每一项规定、制度的实际意义,执行起来更有主动性。
在夯实基础管理的同时,烟墩风电场正积极探索绿色低碳与数字化转型路径。今后,风电场将建立绿色运维管理制度,明确“废油无害化处理”“引入新能源运维车辆”等环保要求,并新增“绿色效能积分”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节能减排的创新建议。
此外,风电场和集团“华能集团统一安全生产管理平台”进行接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外包工作、安全工作执行情况,实现管理过程的可视化与精准化。“我们将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管理流程,努力打造‘制度完善、效能领先’的风电标杆场站,为华能集团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王超说。
从责任体系的精细化重构,到协同机制的标准化落地,再到绿色智慧管理的前瞻布局,华能烟墩风电场通过一系列管理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长期制约发展的痛点问题,更以实际成效验证了精细化管理在风电运营中的关键作用。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这座戈壁滩上的风电场正以更高效的运行、更绿色的实践,书写着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田玉 杨宏建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