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新问题,精准助力大学生就业
admin

原标题:梳理新问题,精准助力大学生就业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就业需求,另一边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岗位供给,两方因素叠加使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社会各界最直接的感受是“难就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的引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人员流动和物流,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受到冲击,其就业岗位“蓄水池”功能受到抑制,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新挑战。根据一项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实证研究,2021年我国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74.4%,低于2019年的78.2%和2017年的82.7%。

“难就业”背后还有“缓就业”的问题。严峻的就业环境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许多本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转而选择升学,“逃避”当下的就业压力。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并没有完全解决,而是延后释放。两三年后这批学生依然要重新回到就业市场,甚至与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叠加,形成更大的压力。根据相关数据,2021年落实就业学生群体中已确定单位就业的比例由2019年的37.4%下降到32.1%,同期选择国内升学的学生比例由25.3%上升到29.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把升学当作“避风港”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存在结构不均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不少企业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甚至昔日就业岗位供给“大户”——各家互联网“大厂”也出现裁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吸纳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高校毕业生转而更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根据公务员考试辅导机构的统计,2019年以来国家公务员考试参考人数已经由92万猛增至142.2万。

做好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从三个方面认识当前的就业市场和未来趋势。首先,当前就业岗位供给不足是周期性的。这里面既有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有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等行业调整的因素。疫情终将散去,行业调整也会很快找到平衡点。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必须稳定预期。其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岗位供给与就业需求匹配率不够高,出现了匹配失灵的摩擦性就业问题。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实习、跨省考试时不时受到影响,大规模线下招聘会的频次、规模受限,既影响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了解,也不利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拉低了就业效率。最后,在疫情影响之外,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特征也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持稳定,有力满足了全球的市场需求。202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676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出口的拉动下趁势进入发展快车道,增加了新的优质就业岗位。然而现实是,高校毕业生不一定能抓住这样的机会。相对于服务业,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对劳动力职业技能的要求更高,这类企业不仅看“学历”,更要看“能力”。一些高校毕业生还未能适应这种新的调整,不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只能转而选择其他行业。受此影响,服务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人满为患,但制造业却面临“招人难”“人才荒”的问题。

把握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要务是稳预期、强信心。信心比黄金还宝贵。建议相关部委进一步稳定宏观经济预期,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岗位供给,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问题。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弹,影响市场信心,须尽快落实国务院的稳增长决策,对冲负向冲击。应更有针对性地帮扶中小微企业,发挥其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监管部门应尽快推进相关行业完成调整,设好“红绿灯”,鼓励引导其朝着健康轨道发展,继续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国有企业可以适当逆周期扩大招聘,发挥在就业市场中的压舱石作用。

高校要善于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想方设法推进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手段应灵活多样、因地制宜。高校要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实习、考试需求,简化毕业阶段的手续,使毕业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求职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实习、线上面试的辅导和保障工作,帮助毕业生适应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就业新环境,把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要考虑适当延长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就业,把离校未毕业学生也纳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发挥个人专长与主观能动性,善用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的灵活就业便利。高校要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面向企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使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和就业观念更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业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基础、紧跟前沿,增强学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一定的职业能力,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择业要结合自身的特长与追求,不能“跟风”“一拥而上”,要扩大选择视野,关注基层、前沿产业、朝阳行业、国防军工企业等,实现自我能力与岗位需求的精确匹配。

(作者:韩晗,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惠柏新材:应收账款增长因风电业... 证券之星消息,惠柏新材(301555)11月25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
昊志机电:光伏行业主轴与转台产... 证券之星消息,昊志机电(300503)11月25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
四川华电内江燃气发电公司取得燃...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四川华电内江燃气发电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燃气轮机缸体位移监测系统及方法...
结构优化、平台整合 电力央企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源证券研究所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临近年末,国家电投集团旗下上...
首届中西绿色能源论坛在马德里举... 本报马德里11月25日电 (记者颜欢、许海林)由西班牙中国商会主办、绿色能源委员会牵头组织的首届中西...
三年行动收官 电力央企在深化改...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业内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称之为“新三年行...
新型电力系统让绿能“超长续航” 新华社记者 宋晨 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深处,小雪节气后,寒风凛冽。放眼望去,沙地中一排排整齐高大的风机迎...
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日前,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活动上,中...
“为科特迪瓦能源转型和经济增长... 图为科特迪瓦格西波—波波里水电站发电厂房。 孟维川摄 在科特迪瓦西南部的萨桑德拉河上,一道绵延4.2...
构建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擘画能源... 1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七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致贺信,引发两国各界人士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习近...
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 本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丁怡婷)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7...
中强能源(ABAT.US)11... 截至2025年11月25日(美国东部时间)收盘,中强能源(ABAT.US)报收于3.56美元/股,上...
第七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开幕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温馨 王悦阳)第七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25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共中...
新车周周报:广州车展近百款新车... 出品 | 搜狐汽车 作者 | 王晓磊 摄像 | 董鹏 编辑 | 马良 上周五,广州车展正式开幕,要持...
汇通能源:控股股东西藏德锦质押... 汇通能源11月25日晚发布公告,公司于2025年11月25日获悉控股股东西藏德锦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电缆中标:[公开招标]万华...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财产线索数据整理,根据万华化学集团物资有限公司11月23日发布的《[...
俄称使用导弹和无人机打击乌军工...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5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为了回应乌克兰方面对俄境内民用设施...
东方工建取得电力电缆线芯绞线分...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东方工建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电力电缆线芯绞线分线装置”的专利,授权...
重庆计划构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 中新网重庆11月25日电 (记者 钟旖)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25日对外称,“十四五”...
长荣股份子公司取得新能源项目信... 长荣股份25日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甘肃建荣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甘肃建荣”)于25日取得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