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逐绿 能源革命奏强音
行进在忻州市,一幅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一座座“大风车”在山顶上舒展银翼,不知疲倦地将长风化作绿电;连片的光伏矩阵为山体穿上“新衣”,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滚滚大河与水电机组共振不息,将奔涌势能转变为千家万户的光明……
近年来,忻州市把新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截至2024年底,该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1265.69万千瓦(含储能45.88万千瓦),占比提升至61.57%,作为全省唯一超千万千瓦的市,装机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省之首。
从“追风逐日”到“驭水储能”,忻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涌动着新能源向新向绿的强烈脉动。
政策引领 高质量项目遍地开花
1月7日,在忻州经济开发区,一场总投资达10.1亿元的项目签约仪式成功举行,“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落地忻州。这是今年忻州首个超10亿元新能源签约项目,由赛拉弗电力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国内前十的光伏组件制造商赛拉弗能源集团)牵头投资建设。该项目以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为核心,集研发、生产、销售、测试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产业化基地,从此,忻州市新能源产业版图再添重要一笔。
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重大使命任务。
忻州市地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且辖区内多山地丘陵,形成了比较丰富的风力和光伏资源。此外,水力、生物质、地热等其他绿色能源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也较为丰富。如何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与能源革命相结合,成为忻州破局能源结构调整、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命题。
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该市先后出台了《忻州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规划》《忻州市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打造重要绿色能源基地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并逐年印发《忻州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年度行动计划》。
为推动高质量项目建成落地,忻州市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调度机制,优化领导包联、问题协调、定期通报等工作机制,并将全市新能源项目建设和投资完成情况纳入考核。2023年,忻州市政府成立了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工作专班,每10天调度一次未开工项目的手续办理情况,每月调度项目进展及投资完成情况,为全市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如今,在忻州大地,装机突破千万千瓦,新能源项目遍地开花,处处可见项目建设、生产的火热场景:代县的黄草院抽水蓄能项目作为去年全省唯一核准的抽水蓄能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40万千瓦;位于原平市的晋海共享储能项目,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已顺利并网……2024年,忻州市争取到风电、光伏项目25个,66个新能源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超百亿元,一个新能源产业高地强势崛起。
链上发力 规模发展蓄势腾飞
从忻州市忻府区的上空俯瞰,一抹深邃的蓝色引人注目,那就是华电中来忻府区300MW光伏项目场区。在崇山峻岭之间,一排排光伏电板整齐排列,仿佛为山体披上了坚硬的铠甲,守护着万家灯火。作为华电集团在山西省单体容量最大的山地光伏项目,该项目投产后,年平均上网发电量能达到11213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75万吨。项目经理高海建说:“自开工以来,相继开展了光伏场区桩基钻孔、桩基浇筑、支架组件安装等工作,共安装光伏板626106块。”
光伏组件、支架、电池从哪里来?在忻州,答案指向一条日趋完善的光伏产业链。在新能源发展浪潮中,忻州乘势而上,加速向光伏产业的制造端延伸。
走进忻州光伏产业园一道新能源科技(忻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道公司”)14GW光伏电池生产基地,数个银白色的AGV智能小车载着物料在轨道上穿梭往返,灵活自如的机械臂化身“数字工匠”精准作业,偌大的车间内鲜见人影,只有设备运转的低鸣与数据无形的流动,这个以科技与秩序构建的全自动生产空间,正是忻州市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的鲜活注脚。
“作为园区‘链主’,一道公司主要生产TOPCon光伏电池,技术已发展至4.5代,批量电池效率达到了26.7%。”一道公司行政经理赵婉朱介绍,公司拥有600台左右AGV智能小车,一千多台六轴机器人,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模式。
在忻州,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的“磁场效应”已然显现。一道公司建立“光伏产业联盟”,现已吸引以沐邦高科为代表的单晶硅拉棒、光伏组件、光伏支架、新能源包装材料等企业落地,除此之外,山西奥博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列入全省光伏产业链“链核”企业名单,原平中信博追踪支架项目、岢岚格林贝斯光伏组件项目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从硅棒、硅片到电池封装环环相扣,全链条光伏产业布局渐次成型,见证着这座城市在新能源赛道上从“追光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完善的产业链意味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凭借完备的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依托雄厚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忻州市进一步推动强链延链补链,不断优化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忻州市能源局新能源科负责人介绍,除了光伏产业链,忻州市在风电产业链方面,利用法兰产业的雄厚产业基础优势和省级特色专业镇的政策优势,推动风电法兰产业做大做强,共有山西省风电产业链“链上”企业26户,其中“链主”1户,“链核”2户。在新型储能产业链方面,河曲县万吨级磷酸铁锂材料生产基地一期投产,忻州经济开发区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开始设备调试。
盘活存量 产业优化提质增效
大风起雄关,能源兴神池。来到忻州市神池县,就会发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句俗语名不虚传。据统计,神池年风能有效时数为4927小时,是我省乃至全国内陆地区风力资源较好的地区之一。同时,神池年日照时数2816.7小时,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截至目前,神池共建成新能源项目145.04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113万千瓦,光伏项目19.04万千瓦,储能项目10万千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3万千瓦。
随着新能源产业在神池迅速发展,如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值得思考。
“实现多种新能源一体化协同发展,既要有先天优势,更要后天探索。身处新能源开发的‘黄金地带’,神池县加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推动形成风、光、生物质多能互补,发、输、储、用一体发展的开发建设格局。”神池县发改局局长宫向舜分析道,“《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布,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神池希望通过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新路径,积极推进风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发电项目、‘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实现储能和新能源之间的市场化交易,尽量让企业‘无痛’上网,实现多方共赢。”
走进夏初科技集团神池220kV昊达储能电站,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数座风力发电机孜孜不倦地转动;山坡上,成片的光伏组件形成了壮观的发电阵列。近处一排排灰白色的储能电池舱呈矩阵式排布,与远处风光发电阵列遥相呼应。这就是神池近年来积极探索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据了解,该集团在神池布局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将形成600MW级装机规模:包括已并网的共享储能电站、100MW光伏电站、320MW风电场,以及在建的风光项目,将全部接入昊达共享储能电站实现统一调度。
“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有‘靠天吃饭’的特征,发电侧与用电侧‘时间错配’问题成为大规模应用的核心障碍。因此,集团在神池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中通过合理的风光储容量配比助力于发挥各类新能源的互补特性,保障整体系统的经济性与稳定性。”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以综合调整风光储的合理配比接入电网,平抑电网波动,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并将风光储一体化的合理配置对接负荷,实现配电网经济性最优。此外还将智能储能用于调峰调频的同时考虑经济性,在此基础上充分采用联合优化调度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
同时,为促进存量风电项目提质增效,神池围绕市场需求推动“以旧换新”“以大换小”,有序开展早期老旧风电场向新技术、新“赛道”转换。
格盟国际神池霸业梁风电场二期,位于神池县东部,安装了66台单机容量为750kW的风机,“服役”期满15年。该风电场副厂长李川说:“这些风机功率小、故障频发,是时候该‘退役’了。今年我们会在66个既有机位中选择21个机位安装7.15MW风机,开展‘以大代小’扩容改造工作,改造后单个风机功率能达现在的10倍,总装机容量能达到150MW。”
神池一域可一窥忻州新能源产业之发展全貌。通过推动风光发电项目的建设投产、持续扩大储能设施规模、提升配电网的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绿电资源就地转化能力、大力培育风光储产业链、多领域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做优做精……忻州正将“风光无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胜势。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忻州市将锚定打造全省重要绿色能源产业基地的目标,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提质提速,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贡献力量。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