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人比我更懂核物理!
这句话,倒也不完全是吹牛。
唐纳德·特朗普的叔叔,约翰·乔治·特朗普,美国杰出的电气工程师、物理学家,于二战期间参与战略雷达和反雷达装置的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还因曾对中国早期核物理研究伸出援手而闻名……
1946年,国民政府派遣一批科学家观摩美国原子弹试爆,并要求赵忠尧先生带一批研发设备回国。
但是,仅仅提供5万美元资金;而一条可展开研究的静电加速器,最少需要40万美元。
特朗普教授不仅主动帮忙与厂商谈价,还允许赵忠尧用试验器里的机器反复实验。
历时两年,一台符合实验需求的加速器终于落地。中国对核武器的研究,从那一刻真正开始。
客观来说,老特朗普对中国早期的核物理研究,是有贡献的。
论根正苗“红”,小特朗普超过绝大多数人……
时间回到现在。
上任伊始,特朗普就宣布“国家能源紧急状态”,废除拜登政府对天然气出口的限制,并放开阿拉斯加油气开采。
继4月9日签署行政命令,意在扩大煤炭开采和使用后……
5月23日,特朗普再度签署四项行政命令,掀起核能复兴风暴。
旨在推动新型核反应堆建设,以满足国防工业、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对电力的需求。
“今天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我们正在终结半个世纪的过度监管。”
历史总是有些奇妙的。
01真正的赢家
5月20日,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人工智能发展到2026年年中,可能会面临发电能力的瓶颈。
他还说,中国的发电量看起来就像一枚火箭进入轨道,而美国的发电量却停滞不前。
关于这一点,有太多的数据可以佐证。
下面是美国能源署(EIA)统计的过去十年美国的用电量,2013-2023年仅仅增长了5%,几乎没有变化。
这个很好解释,去工业化的国家在迎来新的科技革命之前,不需要更多能源。
有意思的是另外一个点。
还是看下图,稍微做一做加法,很快就能发现,2023年的总用电量,居然比2022年还少一点。
而人工智能井喷期的时间节点是2022年,科技行业对电力需求大幅攀升。
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中,社会的总用电量却变少了。
这不得不让人往坏的方面想。
美国电力部门属于私营,相关企业不可能会放过如此一个千载难逢的牟利机会。
最简单的盈利逻辑只有两个。提高单价,薄利多销。
由于已经事实上去工业化,产能上限被锁死,自然不可能玩薄利多销那一套。
只能提高单价。
为此,甚至不惜降低一些产能,实现物以稀为贵。
于是,2022年不仅是人工智能行业爆发的时间节点,也成为电价上涨的节点。
这几年人们总说,英伟达是AI时代的最大赢家,不论最终是哪家科技巨头跑出来,作为卖水人都不会输。
其实如果再深入一些,真正的赢家绝对是美国电力部门。
但是,正如英伟达如今面临的产能焦虑,电力部门同样是痛并快乐着。
单纯涨价必然不是长久之计。
还是以2023年的情况为例,总用电量减少,AI用电量攀升,说明了一个问题:社会其他领域的用电量在萎缩。
若再继续涨价,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将远远超出所得的利润。
这是不可能被允许的。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扩大产能上。
2024年,美国用电量回升至4.099万亿千瓦时,2025年,预计将升至4.128万亿千瓦时。
而2024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3.5%。
按行业常见的估算范围,假设AI占数据中心用电量的50%,那么2024年美国AI领域的总耗电量约为40990×3.5%×50%≈717亿千瓦时。
如果这组数据还算正常,可以说是电力部门为扩大产能做出了努力。
那么,2025年4.128万亿千瓦时的预计量,就不太正常了,仅仅比2024年多出290亿,增幅约为40%。
而根据预测,2025年AI的耗电量至少将是2024年的两倍。
很明显,电不够用。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预测,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美国电价将再次迎来明显上涨。
而这一次,就不能全赖电力部门了。
实在是产能跟不上了,只有这么多货……
在这样的背景中,无论是再4月份全面推动煤炭行业复兴,还是在此时推动核电复兴……乃至接下来有可能的任何能源相关法案。
原因其实都没有太过特别的:
第一,扩大发电产能;第二,避免因人工智能耗电导致电价上升,挤压社会用电。
只不过,核电的话题性更高而已。
02最终还是落在钱上
不扯那些虚的,重启核电的目的就是为了电。
但想发电,首先绕不开原料。
“核动力”听起来晦涩高深,其实原理与蒸汽机类似。“核”只是作为热源,把热量导出来“烧开水”,形成的蒸汽推动转轮,再带动发电机——这就是核动力。
后面的“烧开水”技术,已经发展了几百年,早已非常成熟。
大家关注的重点,在“热源”部分。
作为燃料的铀矿,是一切的基础。
众所周知,铀最开始的作用,是用于造核武器的,需要的浓缩程度非常高。
直到60年代民用核电出现,对浓度的要求才低得多。
70年代,是核能的黄金时代,铀矿与其它大宗商品共同经历了一轮大牛市,直到1986年被切尔诺贝利事故打翻,“核牛”才进入熊市。
本世纪初,中国加速崛起,大搞基建,大宗商品需求高涨,铀矿迎来第二轮牛市,直到2011年福岛事故再度被打倒。
那么,在核电重启的大背景中,铀价未来怎么走?
不能拍脑袋就说牛市要来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前苏联解体后,冷战期间制造的过剩核弹头被大量拆解,用作核反应堆的燃料。
于是导致铀矿市场的市场非常奇怪:大量供应来自过去的二手库存,而不仅仅来自新矿。
这一点,从全球最大的铀矿上Camero,过去的交付方式也可以看出端倪。
据其年报,在2010和2011年,也就是上一轮铀矿牛市末期,产量和销量相差并不大。
但到最近几年,其销量却远远大于产量。熊市中,铀价之低,远低于公司之前签订的长协价格。
如此情况下,自己再费力去开采,纯属吃力不讨好,直接在现货市场买矿交付更划算。
多年以来,全球核能行业的铀,都处于消耗量比开采量多的状态,差额基本都是靠现有库存和二手供应弥补的。
但近半个世纪过去,来自于拆解核弹的铀,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同时,如今地缘局势如此紧张,核弹作为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保有一定量是必须的,再继续拆解不合时宜,也得不偿失。
简单来说,二手供应的量,不可能再像全球化时代那么充裕。
或者说,相比于之前,我们这个时代的铀供需,极可能是失衡的。
根据高盛的说法,全球铀历史过剩库存,从2016年的14亿磅,已降至2024年的5亿磅。
比如,美国公用事业公司近三分之二的铀需求合同,将在五年内到期,他们也将不得不到市场上去买新开采的矿石。
开采矿石容易,还是直接买历史原因造成的过剩库存容易?
显然是前者。
有句话说得好,建反应堆只需7年,开新矿却要10年。
UxC曾统计,到2030年,全球现役矿山将大规模减产退役,资源面临枯竭危险。
预计全球铀供应将在2025年下降15%,到2030年下降50%。
难顶的事,天然铀矿山的开发周期极长,一般在48-60个月,也就是4-5年。
也就是说,即便现在就开始大规模开新矿,未来四五年时间里,供应都很难有明显增长。
甚至很有可能下降。
但AI对能源消耗的增长,需要方面的增长却是实打实的。
至少从表面上看,这一轮铀价走高的逻辑,似乎比过去两轮牛市更硬。
03尾声
重启核电项目,不仅仅是美国单方面的行为,也不只是现在才开始。
2022-2024年,中国每年核准的和电机组数量钧不低于10台。
别小看10这个数字,铀燃料的能量密度是煤炭的270多万倍。
当年,我国运行核电机组仅54台,就已经占全国发电量的5.02%;相较之下,占能源消费70%的火电,电厂超过3000座。
截至目前,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总数达到102台,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在世界范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更早之前,2022年2月,法国宣布大规模重振核电计划:为减少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并兑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法国需要立即实施“机构性”能源生产项目——在未来几十年,发电量增加60%。
4月,英国政府也宣布,将成立一个名为“大英核机构”的新部门,将总共建成8座反应堆,在2030年之前每年批准一座新的反应堆,并于2050年前提供英国25%电力。
8月,“弃核先锋”德国态度突然转变:基于能源安全考量,正在研究延长该国核电站运营年限。
这也是自2011年宣布弃核后,德国首次公开支持核电。
欧洲三巨头,头一次在能源政策上如此一致,这也代表着欧洲诸国的主流观点。
除此之外,同一时间,日本政府也要求加速推进下一代核电站开发以及延长核电站运行期限的相关讨论工作。
菲律宾将探索建造核电站,降低电力成本并提高能源供应。
韩国希望原子能占能源总发电量的30%,并致力于将韩国打造为核设备和核技术的主要出口国。
印尼计划在2045年启动第一座核电站……
这几年,我们总说,AI的尽头是电力。
这句话当然没错,但多少有点正确的废话的感觉。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任何行业,依靠的都是电力。
而且并非尽头,从头到尾都是电力。
在新的能源形式出现之前,只要世界还在向前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理所当然是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