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板底乡雄英村,曾令人焦虑的石漠化土地,正上演“绿电与绿草”的双向奔赴——裸露的黄土在光伏板遮挡下,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绿毯”,羊群悠闲踱步,“哞哞”声回荡在蔚蓝的天空下、光伏阵列间。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板底乡雄英村光伏板下放牧的羊群。 邓钺洁 摄
就在一年前,这里还草稀土露。如今,在贵州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加持下,当地将生态修复与肉羊产业发展“融合”,一年间,500亩光伏板下的土地焕发生机,2500米移动电围栏圈出“光-草-羊”耦合的新图景,为高原石漠化蹚出了一条“生态得改善、农民得实惠”的发展新路径。
今年年初,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光伏板下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落地实施,科技人员和农户一起,在光伏板下展开了一场精细的草地改良实验。
光伏板下是荫蔽环境,科技人员带着农户,深翻土壤、精准施肥改善土壤肥力。同时针对当地水热条件,筛选出7个牧草品种进行5个区域的差异化配比种植。精心管护下,5个区域“草长莺飞”,按划区轮牧全年4次循环放牧计算,每亩鲜草产量稳稳突破3吨,草地覆盖度超过90%,让昔日“土多草少”之地铺上了“翡翠地毯”。
“羊吃得开心,我们看着舒心。”雄英村肉羊养殖户陈勇说,这里过去尽是裸露的土地,现在全是软乎乎的草。
“以前放羊满山跑,现在围栏里分区域放,草长得快,羊也长得壮。”养殖户肖师傅说起移动电围栏下的“划区轮牧”,连连点赞。
在这里,省肉羊体系专家团队根据光伏设施布局,将500亩草地划分为5个轮牧区,每15到20天轮换一次放牧区域,让羊群在一个区域采食,其他区域牧草能有充足时间休养生息,避免了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这种“用养结合”的模式,不仅让牧草利用率提升,更让载畜量从过去200只提升到如今300只。
光伏板与草地“一地两用”的“协同效应”更显生态价值:光伏板为牧草遮挡强光,使土壤保持一定湿度,利于牧草生长;牧草的根系如同“绿色锚杆”,牢牢锁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配合肉羊粪便形成的天然有机肥,让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光伏固能、草地固土、羊群富民”的生态闭环。
“以前羊吃不饱,每天回来补饲料,现在草足了,放的羊也多了,羊在围栏里放也省心,半个月来看一次羊,既省了力,又能省饲料钱,羊肉的品质还提升了。”板底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平的话,道出了项目的民生温度。这背后,是国家与地方政策的精准赋能——从《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支持“光伏+农业”融合,到《贵州省光伏发电项目用地管理办法(试行)》鼓励“草光互补”,再到省林业局专项补助资金的注入,让项目落地实施有了坚实保障。
站在光伏阵列下,看着羊肥草美的景象,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尚以顺感慨:“这片草地的变化证明,只要找对‘生态与产业’的结合点,生态脆弱地区也能变成‘金山银山’。”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