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走进位于遵义高新区的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火力全开。原材料铝在这里经过压铸、精密加工、数控加工等20多道工序后,“变身”为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机壳组件。这些都是公司和成渝地区客户签下的订单产品。
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机壳搅拌摩擦焊环节生产。 通讯员 唐宇 摄
随着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这家遵义龙头企业紧抓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机遇,引进新设备和高端人才,充分发挥特种合金材料研发、熔炼、高压铸造等工艺优势,开启“成渝所需、蓝辉配套”合作模式。
“我们每月为成渝客户生产交付2500套新能源汽车电机壳、前后端盖等产品,预计今年总产值达2亿元。”公司负责人说。
这样的场景,正是遵义市主动嵌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生动缩影。
2024年,《贵州省遵义市主动服务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出台,明确提出支持汽车产业链“融入成渝、配套成渝”的战略方向。随后,该市积极对接重庆长安汽车、成都客车、赛力斯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优质汽车生产企业,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动承接成都、重庆两地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鼓励本地企业主动嵌入成渝地区整车企业的创新链和供应链,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供应能力,加强新产品研发创新,积极开拓汽车零部件新赛道。
为进一步系统推进产业配套,《遵义市零部件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出台,全面梳理遵义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环境,明确总体思路、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重点。《规划》以零部件产业为核心,向上游延伸至原材料领域,向下游拓展至整车制造领域,着力贯通“材料—零部件—主机”的全产业链条。重点聚焦汽车零部件等五大特色产业,并创新绘制“一图三清单”,成为遵义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配套“行动指南”,极大增强了本地企业的对接信心和发展动能。
遵义市播州区的铝制品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李仁军 摄 (资料图片)
贵州正合铝业集团新投产了年产20万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目前已与长安、吉利、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贵州航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标长安集团价值1亿元的35万套汽车核心零部件订单,主要生产电机壳和端盖等高精度部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本地零部件企业正从简单的生产配套,向嵌入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转型。
瞄准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厂商对轻量化、高强度零部件的迫切需求,遵义市年产500万只轻量化合金汽车轮毂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和年产20万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及特种铝合金材料生产项目正全速推进。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7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为成渝汽车产业提供核心配套能力。
产业配套之外,遵义市也在下游应用场景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9393枪、充电站664个、换电站8座,总功率达56万千瓦。完善的充电网络不仅服务本地市民,也为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在遵义的通勤、物流提供无缝支持,成为遵义吸引成渝产业合作的又一加分项。
在产业配套与基础设施双轮驱动的同时,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正在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遵义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和《遵义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5年重点项目清单》印发,明确将“推动与成渝的铝、钛合作”“支持巴斯巴、新蓝辉等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等内容纳入今年工作重点。清单管理、项目化推进,意味着合作不再停留在框架层面,而是转化为可考核、可跟踪的具体行动。
这些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实际效益,让一辆辆搭载“遵义产”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在成渝地区驶下生产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布局,正将昔日内陆腹地变为今日产业协同的前沿阵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编辑 喻辉
二审 肖勇 杨韬
三审 覃淋
上一篇:新能源车可以轻松涉深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