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十年前,巴基斯坦民众饱受停电困扰,首都伊斯兰堡每天断电十几次是家常便饭。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是工厂企业,都不得不依赖嘈杂的柴油发电机维持基本运转。这种电力饥荒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直到中巴经济走廊带来转机。
中国企业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随着一座座现代化电站拔地而起,这个南亚国家终于告别了黑暗时代。这些由中国承建的能源项目不仅规模惊人,更以惊人的建设速度缓解了电力危机,为巴基斯坦经济注入强心剂。截至2025年夏季,多数电站已进入稳定运行阶段,成为国家电网的中流砥柱。
在卡拉奇港区,卡西姆港燃煤电站的巨型冷却塔巍然矗立。这座由中国电建集团打造的132万千瓦电站,从2015年破土到2018年全面投产,仅用三年就完成20.85亿美元的投资建设。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超临界技术,其国产化率高达99%,在保证高效发电的同时有效控制排放。如今每年稳定输出90亿度电,足够点亮400万户家庭的灯火。更可贵的是,它让巴基斯坦开始利用本土煤炭资源,逐步摆脱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周边工业园区因此焕发新生。
克什米尔的崇山峻岭间,杰鲁姆河水电站的隧洞工程堪称现代工程奇迹。中国葛洲坝集团的建设者们硬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开凿出48公里长的地下廊道。这座投资15亿美元的水电站自2018年投产后,年发电量51.5亿度,一度贡献全国12%的水电供应。虽然2024年的隧洞故障导致停运,但巴方电力部门预计2027年将完成全面加固。即便遭遇波折,它仍是改变巴基斯坦能源格局的关键项目,让1500万民众用上稳定电力。
斯瓦特河上游,达苏水电站的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这个总装机432万千瓦的超级工程分两期建设,首期216万千瓦机组预计2027年投产。140米高的大坝将形成巨大水库,兼具发电、防洪、灌溉多重功能。尽管通胀导致成本激增,世界银行的追加投资确保了工程持续推进。项目带动数千个就业岗位,当地居民亲眼见证着家乡的蜕变。
在工业重镇旁遮普,赫维利燃气电站的联合循环机组展现着中国技术的精妙。这座效率高达62%的电站能在用电高峰灵活调峰,年发电75亿度。更难得的是,它可以根据燃料供应情况在LNG和柴油间自由切换,成为电网稳定的调节器。
核电领域的发展同样瞩目。恰希玛核电站的四台机组已安全运行多年,正在建设的华龙一号五号机组将把巴基斯坦核电装机推至新高度。而在卡拉奇,两座新型核电机组已投入商业运行,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次在海外开花结果。这些核电站不仅提供清洁电力,更培养出大批本土核能专家。
如今,中巴经济走廊的能源项目总发电量已突破500亿度,将全国停电率压降至个位数。电力困局的破解直接带动GDP增速回升至6%,工厂机器重新轰鸣,街头不再有发电机刺耳的噪音。尽管面临债务压力,但这些电力明珠已为巴基斯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照亮了这个国家走向繁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