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号文”出台后,各地陆续颁布了配套文件。“136号文”对光伏项目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行业讨论很多,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没人能给出准确的说法。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9月9日,光伏第一大省山东率先在全国完成了首轮机制电价竞价。竞价结果一出,行业哗然。甚至有光伏从业者惊呼,“照此下去,光伏可以洗洗睡了”!
山东省发布的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如下:
被光伏项目视为“救命稻草”的机制电价,竞价结果竟低至0.225元/千瓦时。带有补贴保障性质的机制电价如此之低,那么,非机制电量部分会是什么价钱?在非机制电量占比不断攀升的趋势下,超低电价给光伏行业带来的杀伤可想而知。
那么,光伏0.225/千瓦时的超低机制电价是怎么来的?这对光伏项目来说意味着什么?山东首次机制电价竞价结果,对集中式与分布式,户用光伏与工商业光伏都有什么影响?光伏项目超低电价是合理且无可避免的吗?
价量齐跌,竞价残酷程度远超预期
在山东此番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中,说光伏机制电价过低,首先是跟风电比较而言。
山东的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分设了风电、光伏两个项目组,分类设置竞价上下限,风电0.094-0.35元/千瓦时,光伏0.123-0.35元/千瓦时。值得注意的是,风电竞价下限要远比光伏竞价下限低。
可结果却出人意料:风电机制电价中标价格是0.319元/千瓦时;光伏中标价格是0.225元/千瓦时,比风电每度电低了近1毛钱。
这一高一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山东此次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设置总机制电量规模为94.67亿千瓦时,其中,风电机制电量81.73亿千瓦时,光伏机制电量12.94亿千瓦时。分给风电的机制电量占了86%,远高于光伏的14%。
这直接导致光伏竞价的激烈程度远超风电,价格杀得更低在所难免。而如果未中标机制电量,光伏项目需进入市场化交易,由于光伏发电时段与社会用电负荷高峰显著错配,进入市场交易会面临更低电价甚至负电价,各光伏项目的竞价主体自然是更加玩命的低价竞争。
那么,参与竞价但未能中标以及根本就无法参与到此次机制电价竞价的那一部分光伏项目,也就是市场化交易的光伏电价,又是什么水平?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来自山东电力市场的数据显示,山东2022年光伏项目现货市场均价是0.197元/千瓦时;到了2025年,1-6月份,山东光伏项目现货市场均价是0.06元/千瓦时。
再把颗粒度放细,就在此轮竞价的9月9日当天,山东光伏项目现货市场最低价格出现在中午12点左右,为-0.015元/千瓦时。当日19点到20点,现货市场均价升至0.46元/千瓦时。可惜,这个价格虽然美丽,但跟光伏没啥关系。
由此可以看到,未能进入机制电量的增量光伏项目,其电价肯定是要远低于0.225元/千瓦时的光伏机制电价,滑向0.1元/千瓦甚至每度电几分钱的概率很大。
正因为如此,有山东光伏协会人士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称:山东0.225元/千瓦时的机制电价中标价太低,给全国开了个不好的头。中标的项目不赚钱,甚至还会赔钱;没中标的项目如果参与10月的竞价,肯定要面临更低的竞价结果。
实际上,上述所讲的还只是电价部分,还没有考虑到光伏项目发电量同期也在大幅下跌。例如,2025年4月,山东潍坊市某地一光伏项目,本来理论发电容量是148兆瓦,结果实际发电容量都不到10兆瓦。
电价跌跌不休,再加上发电量锐减,还有什么样的光伏项目能够赚钱呢?未来随着山东光伏装机量越来越多,量价齐跌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杯水车薪,分布式光伏处境更加艰难
有网友评论山东机制电价竞价光伏0.225元/千瓦时的中标价,“总比连0.225元/千瓦时的价格也拿不到要好吧”。这一评论意味深长。
此次山东竞价,光伏入选项目1175个,规模为1.265吉瓦。其中,集中式光伏1.219吉瓦,分布式光伏46兆瓦。也就是说,集中式光伏“吃肉”,分布式光伏只喝了一点点的“汤”!
这种结果是偶然,还是必然?
8月8日,山东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施细则》的通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是白纸黑字、精准无误对增量分布式光伏项目做出明确约束:
“2025年6月18日(含)以后投产的一般工商业光伏、2025年6月1日(含)以后投产的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等项目,除自发自用电量以外的上网电量全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不纳入机制电价执行范围。”
也就是说,山东将增量的一般工商业光伏、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全部排除在机制电量之外。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不能参与机制电价竞价,余电上网部分参与市场,基本上就只能走现货了。关于山东光伏现货市场均价,前面已经讲到了,今年1-6月份是每度电6分钱。
分布式光伏除了工商业光伏,还有户用光伏。但“136号文”和山东文件均没有对户用光伏做出任何限制。这是否意味着,户用光伏获得了特别优待而前途大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山东省的户用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到了2878.2万千瓦,同比增长6.63%。但山东此番机制电价竞价,分布式光伏仅获得的46兆瓦的机制电量,可谓是杯水车薪,太少太少了。
另一方面,户用光伏或许根本就没有可能参与机制电价竞价。恰如评论者戏言,“户用光伏那几百度电参与机制电价竞价中标后,电网把那么一丁点的电收走并结算,都不够油钱的!”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为了便于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山东省“136号文”支持分布式新能源直接或通过聚合方式参与现货交易。可是聚合交易有高昂成本,本就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的户用光伏,怎么去聚合交易?
所以,有售电部门人士直言,户用光伏根本就做不了市场交易,户用光伏就是原来电网能买走多少度电就算多少。随着各地户用光伏接网容量的饱和,目前户用光伏项目基本已经停滞了。
风电光伏不受待见,电改依然在路上
当然,以上还是更多从增量项目的角度,去探讨机制电价对光伏项目的影响。除了增量项目,光伏还有存量项目。
山东存量光伏项目的机制电价,是与燃煤基准电价0.3949元/千瓦时拉齐的。尽管这一价格相对不错,但关键是机制电量的比重是多少。
甘肃的存量项目机制电量占比不到十分之一,山东“136号文”虽然公布了光伏存量项目的机制电价,但没有明确机制电量的比重。如果也像甘肃一样低,那机制电价对存量项目的保障力度也远不如从前了。
也就是说,从山东来看,光伏无论是存量项目,还是增量项目,机制电量占比都太低了。
那么,既然山东光伏存量项目、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都要比燃煤基准电价要低,那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多用低电价的光伏,去替代高电价的煤电呢?
具体到山东这次竞价。总机制电量规模为94.67亿千瓦时,分配给风电81.73亿千瓦时,分配给光伏12.94亿千瓦时。然而,实际的中标电量,风电是59.67亿千瓦时、光伏是12.48亿千瓦时,均低于原定的竞价电量规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主要在于山东设置了125%的申报充足率指标以保证竞争程度。通俗来讲,假设机制电量规模是100度电,那么申报竞价的要有125度电,然后实行末位淘汰。当申报充足率低于125%时,自动缩减机制电量规模,直至满足申报充足率。
可问题是,风电、光伏度电价格都远低于煤电,为何还要被末位淘汰?为何给风电光伏的总机制电量只有区区94.67亿千瓦时?按照电力市场化规则,不应该是谁的电价低就优先交易谁吗?用户应该是首先去争抢价格更低的风电和光伏才对。
但是,行政化的电网调度体制成为了障碍,煤电获得了优先权。
浙江的案例能更直观展现问题本质。2025年1月春节期间,浙江电价频繁达到-0.2元/度的最低限价。
能源数据服务提供商国能日新的数据显示,1月27日除夕中午,浙江省全网的负荷降低至约1700万千瓦。按照常理来说,电网调度应该遵循市场化原则,谁的电价低,谁就该应发尽发。但电网调度将有限的发电权绝大部分留给了煤电。仅仅是在边际上给光伏挤出一丁点发电权。此时,大规模光伏装机去争夺那一丁点发电量,负电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山东此次竞价中的超低机制电价以及新能源机制电量的低占比,再次暴露了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不够彻底的一面。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加公正平等的电力改革,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