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1月21日电 近日,由国网上海电科院牵头制定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基于机器视觉的风电场异常自动检测服务和框架》顺利获批发布。
此次获批发布的该项国际标准就是风电场庞大风机群的“智能鹰眼”系统所必须遵循的“世界通用语法”。
在广袤的戈壁、草原或海上,一座座百米高的风机日夜不息地运转。传统的人工巡检,需要工程师冒着风险攀爬塔筒,或用望远镜远距离观测,不仅效率低、风险高,更难以及时发现叶片表面的细微裂纹、螺栓松动或结冰等早期隐患。而“智能鹰眼”就是风机关键位置部署的高清摄像头,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这位“AI专家”全天候紧盯不放:它不依赖人眼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先进的算法模型,对采集到的海量图像和视频进行数据分析,能精准识别出人眼难以察觉的毫米级损伤、形变或异常振动,并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据悉,在该标准出台前,全球范围内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可谓“方言”林立。不同厂商的设备采集的数据格式不一、分析算法各异、预警阈值不同,异常监控的效果也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框架指导。“没有统一的‘通话协议’框架,再先进的‘鹰眼’也无法形成协同作战能力,严重制约了行业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步伐。”国网上海电科院电网中心标准创制团队负责人宋杰表示。
如今,这项国际标准统一了“智能鹰眼”从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到预警服务的全流程技术规范,确保了不同国家、不同厂商的系统能够“讲同一种语言”,实现无缝对话与协同。这极大地提升了风电运维的可靠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