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市场监管领域再次掀起波澜。11月3日,信用能源公示栏公布了一批“不遵守电力市场运行规则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案例,涉及五大发电集团旗下的五家重要企业,包括江西大唐国际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景德镇发电厂、国能神华九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华能秦煤瑞金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国能浙江舟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北极星电力市场网 作者:姜江)
此次处罚决定分别由华中能源监管局和浙江能源监管办开具,尽管公示信息未详尽披露每一家企业的具体违规细节,但统一指向“不遵守电力市场运行规则”这一核心问题,警示意义不言而喻。这一事件不仅再次揭示了电力市场监管的严格性、常态化和高压态势,更促使所有市场主体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电力市场交易环境下的合规运营进行深刻反思。
监管重拳维护电力市场秩序
此次集中处罚,是继年初相似事件后,监管机构对电力市场秩序维护行动的持续体现。
据了解,2025年1月23日,信用能源官网就曾公布对6家电力企业的处罚通知,罚款总额达162.4万元。对于各企业当时的处罚金额仅在22.4万至28万元之间,(相关阅读:不遵守电力市场运行规则!6家发电企业被罚款162.4万元!)与本次的每家企业均罚款46万元,总计230万元相比,其处罚力度足以让市场主体对电力市场规则的严肃性有了清晰认知。
北极星电力市场网从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了解到,此次处罚的核心法律依据仍是国务院于2005年2月25日颁布的《电力监管条例》第三十一条。该条款明确规定:“电力企业不遵守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发电厂并网及电网互联规则,或者不公平、无歧视开放电力市场和电网的,由电力监管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家企业被定性为“不遵守电力市场运行规则”,这意味着其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市场公平性、运行效率或电网安全稳定性。在当前以中长期交易和电力现货市场为核心的交易体系中,“不遵守电力市场运行规则”通常指向以下几个高风险领域:
例如上述等行为不仅会损害其他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更会破坏电力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其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监管趋严的原因与影响
此次针对头部发电企业的集中处罚,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监管体系升级的必然结果。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试点推广,传统的“计划调度”模式正逐步向“市场化竞争”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交易品种增多(中长期、现货、容量、辅助服务等),交易规则日益复杂,对监管机构的专业性和市场主体的自律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别是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构建,跨省跨区交易日益频繁。这意味着一家发电企业可能需要同时面对多个区域的交易规则和不同的监管机构。例如,江西的企业需要受到华中局的监管,同时其交易行为也需要遵守华东或南方市场的规则,复杂的市场结构也使得合规风险呈几何级增长。
对此,监管机构必须同步升级其监控能力和处罚力度,才能保证市场在竞争中保持秩序。从“事后被动处理”到“事中主动干预”,再到“常态化高频检查”的转变,标志着电力监管已进入“强监管”阶段。
不仅如此,未来,电力企业不遵守电力市场运行规则或将吊销电力业务许可。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电力业务许可证延续及注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被许可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能源局或其派出机构可以作出吊销电力业务许可证的决定,其中包括不遵守电力市场运行规则,情节严重的;发电厂并网、电网互联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不向从事电力交易的市场经营主体公平、无歧视开放电力市场或者不按照规定公平开放电网,情节严重等。
结语:合规将是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此次华中和浙江两地监管机构对五大发电集团旗下企业的集中处罚,其最终目标是引导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变,将遵守市场规则内化为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和自觉行动。一个规则得到普遍尊重和严格执行的市场,才能有效发现价格、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让所有守法经营的参与者受益,包括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售电公司和广大电力用户。
“罚款”也绝不是监管的终点,而是电力市场进入“深度合规治理”阶段的开始。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中,面对监管新常态和复杂的市场规则,市场主体需要彻底摒弃“规则是软约束”的旧观念。
电力市场交易体系的日益完善,意味着市场风险与合规风险并存。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每一次罚单都是一笔昂贵的“学费”。只有将合规视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内化为企业运营的底层逻辑,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电力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长期、健康的盈利。
未来,相信在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督和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力市场能够持续提升运作效率,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能源新时代奠定坚实基础。
详情如下:
(图片来源:信用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