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赵涵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围绕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新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新能源从“单兵作战”向集成融合发展转变,旨在提升新能源发展自主性,增强新能源市场竞争力,打造新能源发展升级版。
业内人士指出,《指导意见》是应对新时期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是前瞻指导“十五五”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引领性文件,将拓宽新能源与产业耦合发展新空间,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新生态,不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集成融合发展”成为迫切之举
能源生产总量占比超过全球1/5、构建起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
不过,“随着新能源规模越来越大、电量占比越来越高,新能源发展也遇到了系统消纳压力加大、要素保障难度增加等挑战,迫切需要转变新能源开发、建设和运行模式。”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需求迫切、场景广阔。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刘世宇指出,国内外发展形势都对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技术机制不断完善推动新能源逐步从单一电能替代向电氢热冷等综合能源替代转变,释放更大的绿能替代空间。
面向新能源供给和消费侧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集成融合发展”成为迫切之举。《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集成融合发展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
“《指导意见》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行动框架,为新时期推动新能源与多能源品种、多产业、多种利用形式的集成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表示,通过新能源与其他能源品种的“左右”集成、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前后”集成、新能源产业链的“上下”集成三个维度,推动新能源发展从孤立、分散的开发模式,转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发展范式。
>> 11月2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兆瓦级“光储”智能微电网示范工程项目中的屋顶光伏发电板。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指出,《指导意见》将加快推动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作为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之根本,从源侧多能互补开发、开发空间集约利用和系统侧聚合运营等方面,推动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例如,支持有条件地区充分发挥光热、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的支撑调节作用,探索打造100%新能源基地;探索建设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为调节电源,带动周边风光大规模高质量开发的新型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鼓励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边坡及站场、铁路站场、机场、港口等交通场所建设新能源与周边用能一体化设施;加快推进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加强分散电力资源的聚合协同。
“左右”集成的同时,《指导意见》强调“前后”集成,大力推动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以绿制(造)绿”,统筹推进新能源与传统产业协同优化升级,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
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赵勇强表示,《指导意见》提出的融合路径,意在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构建“绿电+”现代产业生态。
新能源资源富集区不再是简单地发电外送,而是以新能源资源引导重大生产力,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具体来看,可以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绿电应用水平与空间集聚效能,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制造基地,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探索构建集成融合式新能源产业体系。由此,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以绿制(造)绿”,推进全链条绿色制造。
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方面,可以结合“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统筹算力设施绿电需求和新能源资源禀赋,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探索依托海上风电基地就近建设算力设施。同时,在新能源资源富集且制造业基础扎实地区,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新能源协同布局、集群发展,加速形成“以新促新”产业新生态。
同时,引导石油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载能产业与新能源协同优化升级,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并且,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新能源协同布局、集群发展,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新生态。
此外,《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边坡及站场、铁路站场、机场、港口等交通场所建设新能源与周边用能一体化设施,积极应用柔性汇集接入、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等技术,提升就地开发利用比例,推动新能源重卡规模化应用及配套补能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光储充换一体化开发。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指导意见》把“单点开发”转向“系统融合”,把风光、储能、调节电源、用电负荷、电网通道作为一个整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项目一次性形成可调度、可平衡、可消纳的“系统友好型”电源,从源头提高发电量实际利用率 。
我国新能源实现大规模跃升式发展
“十四五”期间,在能源安全方面,我国积极推动传统能源增储上产,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同时,我国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油气“全国一张网”加快形成。
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目前,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kWh电中,就有1kWh是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幅提升了经济发展“含绿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8日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国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先立后破,把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新能源发展。
在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跨越式发展方面,中国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积极推广城镇、农村屋顶光伏,鼓励发展乡村分散式风电。截至2025年8月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6.9亿kW,达到2020年的3倍以上,贡献了2020年以来约80%的新增电力装机,风光发电量占比以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攀上新台阶。
在因地制宜开发水能方面,水电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和灵活电源,中国坚持科学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以水风光一体化为重点推进水电开发建设。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流域重大水电工程开发建设,有力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截至2025年8月底,常规水电装机容量约3.8亿kW、抽水蓄能装机容量6236.5万kW。
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方面,中国始终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这个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利用。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运行、在建、核准待建核电机组共112台、装机容量1.25亿kW,居世界第一。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核电安全运行业绩稳居世界前列。
同时,中国还加快发展绿色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中国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截至2024年底,绿色氢能产能超15万吨/年,居世界第一。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稳步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和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能清洁取暖,有序推广应用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液体燃料。截至2025年8月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4688万kW,是2020年的1.6倍。建成一批地热能集中供暖项目,探索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发电示范,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取得积极进展。(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