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玥颐
近日,2025年(第八届)电力需求侧管理创新大会暨虚拟电厂建设实践交流会在苏州召开。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筹划组织下,来自政、产、学、研、金、服、用等领域近300位代表,研讨当下电力系统中由“虚拟电厂”加速推动的能源革命。
虚拟电厂打开千亿赛道
一个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元的新赛道正逐渐显现。今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被视为虚拟电厂发展的“风向标”。该指导意见明确虚拟电厂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地位,到2027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5000万千瓦。
资本市场“闻风而动”。同花顺数据显示,虚拟电厂指数(886004.TI)在2025年1月1日至11月14日期间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整体涨幅达41.89%。值得关注的是,江苏A股上市公司中19家受益于“虚拟电厂”相关概念,股价表现活跃。其中,掌握核心的源荷储聚合控制技术的供应商金智科技股价稳步上行;苏文电能因签下100MWh虚拟电厂项目合作,获得市场持续关注。
在明确的政策预期下,虚拟电厂正从概念向落地演进,且市场效益已初现。大会上发布的《虚拟电厂年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能源e+”虚拟电厂,已聚合工业、楼宇、光伏、储能及微电网等113户灵活调节资源,聚合容量约12.8万千瓦,可为江苏电网提供最大4.4万千瓦的削峰能力和5.9万千瓦的填谷能力。通过参与需求响应和辅助服务,该平台累计助力省内新能源发电企业增加消纳收益超700万元,帮助用户企业获取调节补偿超1500万元,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
虚拟电厂的崛起,是一场关于能源生产、消费和调度关系的深刻变革。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于崇德表示,要立足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夯实虚拟电厂的新型经营主体地位,建立完善需求响应价格体系,丰富交易品种。
AI+算法重构核心竞争力
“虚拟电厂”是基于电力系统架构,运用现代信息通信、系统集成控制等技术,聚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各类分散资源,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参与电力系统优化和电力市场交易的电力运行组织模式。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海量、分散、异构的负荷资源,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电网可精准调用、稳定可靠的“虚拟单元”。
协鑫能科推出的“聚星”虚拟电厂平台独创“城市—运营商—企业”三级智慧体系,凭借多维AI大模型支撑,实现了从电网需求预测、资源优化匹配到交易策略推荐的全流程智能化。协鑫能科总裁费智介绍,AI智能体将实时盯盘,智能决策,保证收益最大化。结果显示,系统在可调度潜力评估精度提升了10%以上,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收益提升了8%以上。
更为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传统高载能行业。虚拟电厂技术正将“用电大户”转变为电网灵活的“调节伙伴”。江苏靖江中信泰富特钢采用风光储和电炉复合形式,提供全流程能源解决方案,引领能源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徐州金虹经能源优化后,每千瓦时电比同类企业低3毛钱。
“这就是江苏省电网设计与制度设计,和钢厂之间紧密互动的结果。”宝武集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永杰说,通过虚拟电厂,工业企业能够直接将自身的负荷调节能力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经济收益,实现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转变。
不同行业的探索,逐步展现出虚拟电厂技术赋能、激活、调节千行万业资源的广阔价值。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忠奎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是巨大的分布式光伏潜力区。“600万公里的交通基础设施,跟电力设施协同规划、协同建设、协同运营和管理,这个空间很大。”
南方电网科研院计量所副所长王宗义表示,今年重点开展车网互动(V2G),实现“批发+零售”两种模式,今年累计互动电量已超3000万千瓦时。
多重探索“市场化盈利”
眼下,虚拟电厂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即收益来源正逐步摆脱对单一需求响应补贴的依赖,加速向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以及绿色价值交易等多元化、市场化的路径演进。
以协鑫能科为例,2025年半年报显示,能源服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0.79亿元,同比激增378.81%,占总营收比重达19.9%。其中,虚拟电厂、售电、绿电绿证交易等业务支撑这一增长。
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根据上述《报告》,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40余个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30余个参与辅助服务市场。2025年1—6月,山西、山东、福建、湖北等地的20余个虚拟电厂累计结算金额已超2亿元。《报告》预测,若虚拟电厂未来在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中的交易量占比能达到20%,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00亿元。
上市苏企纷纷加入这一黄金赛道。截至2025年11月1日,江苏省获批成为虚拟电厂运营商已达43家,苏州高新、悦达投资控股的悦达能服等都取得虚拟电厂资质。
江苏设区市及园区也在加速虚拟电厂布局。日前,苏州工业园区发布虚拟电厂建设方案,规划到2027年,构建成熟的虚拟电厂生态系统,建成120兆瓦调节能力。今年8月无锡市发布政策要加快新型储能设施、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项目建设,预计到2030年,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到165万千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