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近期,全国多地气温下降,北方各地区陆续开始供暖,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进入关键期。各地煤炭、天然气、电力等各类能源齐上阵,打出保供“组合拳”,保障冬季能源供应充足,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2025—2026年供暖季能源保供视频会议。会议要求,稳定能源生产供应,抓好能源中长期合同履约,全力做好高峰期能源保供,重点保障民生采暖用能,提升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应对水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煤炭是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在迎峰度冬“大考”中,煤炭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从当前情况看,今年迎峰度冬期间煤炭供应基础坚实可靠。”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9月份全国规上原煤产量35.7亿吨,同比增长2%,10月以来,全国煤炭日均调度产量持续处于1200万吨以上的较高水平,10月29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2.2亿吨,可用35天。
作为发电主力,煤电在迎峰度冬期间发挥着兜底保供作用,多地煤炭企业持续优化生产环节,加快煤炭转运,确保煤炭产量稳、供应足。
在陕西榆林,某煤矿企业生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矿井环境、设备运行状态、煤机定位等数据实时更新;矿区内,采煤机在指令下精准切割,智能巡检机器人往来穿梭,精准排查各设备的安全隐患。“过去开采一刀煤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数字化转型后,采煤机自动开采速度可达每分钟10米,开采一刀煤仅需四五十分钟。”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实现了日产原煤6万吨。当前,该企业正加紧部署稳产稳供任务,保障迎峰度冬煤炭供应。
在煤炭生产充足、运输高效的同时,油气企业也纷纷加大增产稳供力度,增强天然气储备和顶峰保供能力,备战迎峰度冬。
在天津,某石化天然气企业接收站完成两艘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接卸作业,两艘船舶共卸载LNG16.6万吨,可满足京津冀地区1600多万户家庭1个月的用气采暖需求。据了解,11月以来,该接收站已累计外输天然气超1亿立方米,槽车外运LNG约1500辆车次,形成了管道与液态运输“双路保供”格局,确保供暖所需LNG安全平稳运输。
“今年采暖季,天然气供应总量和尖峰用气总体有保障。”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产气将实现连续九年稳定增产超百亿方、陆上进口管道气稳定增长、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以及川气东送二线四川资源上载段均按期建成投产,“全国一张网”灵活调节和尖峰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地下储气库超额完成年度注气任务,满库入冬,天然气储备和顶峰保供能力逐步提升,产供储销体系更加完善。
传统能源供应有保障,清洁能源也为冬季能源保供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在山东,不少地区开展清洁能源取暖推广工作,逐步用电替代散煤取暖。在临沂市沂南县,某社区为居民集中安装了空气源热泵电取暖设备,替代当地传统的木柴和燃煤取暖。“现在用电取暖,家里非常暖和,电力部门还定期上门对取暖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居民李女士表示。据了解,沂南县已推广“电代煤”清洁取暖用户22000余户,涉及539台变压器,带动冬季采暖负荷大幅上升。
中电联预计,今年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华东电网区域电力供需平衡偏紧。
“要持续推进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力,坚决守住大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底线。”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能源局将聚焦极端寒潮、雨雪冰冻等风险挑战,提前研判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保供可能遇到的困难,抓紧组织重点地区度冬形势研判,“一省一策”指导重点地区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实习生郭亦瑾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