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玺在高潭旅游服务区向群众介绍土特产。
董玉玺向非遗传承人戴木贵了解红军茶制作工艺。
清晨6时,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的山间雾气尚未散尽。金坑村屋顶光伏项目所在地,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驻中洞村第一书记董玉玺已带着图纸,与镇自然资源所、供电所的同事会合,对三处光伏项目备选点进行最终联合勘测。
“董书记,选址分析报告我们都收到了,数据很详实!”镇自然资源所林所长快步上前,与董玉玺一同展开图纸。连日来,为推进光伏项目落地,这支由多部门组成的临时工作小组已多次联合踏勘。
“光伏选址事关重大,既要光照足、坡度宜,更要严守片区红线和用地政策,必须把每个点的实际情况摸透。”董玉玺一边指向图纸上的标记,一边向同行人员重申此次联合勘测的关键要点。这样的多部门协同现场办公,在过去一年已成为高潭镇推进重点项目的工作常态。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董玉玺以其专业的沟通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搭建起一座连接政策与需求、部门与基层的“连心桥”,为老区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搭建协同之桥:破信息壁垒,通项目梗阻
帮助村集体建设光伏项目,将乡村的自然资源(阳光)、空间资源(闲置屋顶)转化为村集体的收益,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
“这块地的坡度合适,但需要确认是否涉及片区红线。”在半山腰的荒坡上,董玉玺一边用木棍拨开杂草,一边向同行的技术人员解释光伏选址的技术要点。镇执法队的老罗感叹:“以前我们也想推进光伏项目,但需要国土、林业、电网各单位、部门协同开展,对政策解读和落地可行性形成统一共识,实属不易。”
董玉玺到任后,创新推行“多部门联合会诊”机制。他利用专业优势,将光伏项目需要沟通协调的政策语言“翻译”成基层干部能理解的操作指南。每周的协调会上,他都会准备详细的议题清单,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可执行的具体步骤。
“光伏项目不仅要考虑光照和用地性质,还要提前规划电网接入方案。”在最近一次协调会上,董玉玺向与会单位展示了他制作的《光伏项目推进路线图》,将报批流程可视化,明确了每个环节的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这种专业化的工作方式,让原本各自为政的部门找到了协同工作的抓手。
深夜的金坑村村委会,常常亮着灯光。在光伏项目攻坚阶段,董玉玺组建的临时工作群里消息不断。他协调供电所党员服务队现场办公,对照图纸逐一解决技术难题。“变压器增容要同步考虑”“线路路径需要再优化”……专业而高效的沟通,让这个48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并网发电。
光伏项目的成功只是开始。董玉玺将这套工作方法复制到更多领域。
为了将分散在惠州市高潭镇、汕尾市黄羌镇、公平镇等周围红色旅游景点串联成线,形成跨区域的红色旅游主题线路,提升旅游体验和吸引力,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惠东县开展县道X123线改造工程。在推进县道改造过程中,董玉玺发现自己需要面对更复杂的跨部门协调。这段2.3公里的“跨市路”涉及林业用地调整、道路标准制定等多个专业领域。董玉玺主动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将自己打造成“多面手”。
“这段道路改造涉及森林公园边界调整,需要同时符合林业保护和交通发展的要求。”在市县两级部门的协调会上,董玉玺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他提出的“分段报批、同步推进”方案,得到了各部门的认可。交通局的同志说:“董书记虽然来自供电系统,但对林业政策的理解很到位,沟通起来特别顺畅。”这种专业化的沟通能力,源于董玉玺事前的充分准备。每次协调前,他都会提前调研各方需求,找到最大公约数。他说:“好的桥梁不仅要连通两端,更要懂得两端的‘语言’。”
畅通资源之路:引外部活水,润本土产业
基础设施改善后,如何导入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成为董玉玺面临的新课题。
高潭镇中洞村的蜂蜜产业项目曾因“不懂技术、不善协调”而屡屡搁浅。董玉玺到任后,首先精准对接政策资源,和工作队一起成功申请到中央衔接资金。但在他看来,资金只是“引子”,更重要的是引入技术和管理经验。
“高潭的蜜源植物丰富,但蜜蜂越冬是个难题。”在项目论证会上,董玉玺请来的中国农科院专家直指要害。为此,他专门组织镇村干部赴汕尾蜜蜂小镇考察,学习现代养蜂技术。回到高潭后,他又邀请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驻点指导,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资源导入最难的是“最后一公里”。当项目因用地问题受阻时,董玉玺创新工作方法,联合镇党委书记、村支书、工作队组成“临时家访团”,和村民细算经济账。“阿伯,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收入,项目盈利还有分红。”工作队用当地方言耐心解释,镇党委书记补充政策说明,村支书帮着算账。这种“组团式”的资源导入方式,让村民感受到诚意,最终化解了用地矛盾。
在董玉玺的推动下,高潭镇的资源导入呈现出系统化、可持续的特点。
他所在工作队和镇政府一起促成的镇属国企与惠州国防教育学会的合作,不仅带来了每年2万人次的研学客流,更引入专业的课程设计和运营管理模式。在红色旅游线路规划中,他邀请旅游规划专家实地考察,将散落的红色遗址串联成有机整体。
在能源建设方面,董玉玺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中洞抽水蓄能电力送出项目、国有柏树坪水电站并网等重大工程。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地能源送出问题,更引入了南方电网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资源导入不是简单‘输血’,而是要培育当地的‘造血’能力。”董玉玺特别注重在引入外部资源的同时,培养本地人才。在每个项目中,他都要求外地专家与本地干部“结对子”,通过实战培养本土团队。
傍晚时分,董玉玺站在新修葺的革命广场上,望着广场周围新装的路灯和嬉戏的孩童。中洞村的党支部书记走过来,感慨地说:“董书记,你来了之后,不仅路通了、灯亮了,最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有效推动项目实施。”
这句话道出了“连心桥”的深层价值。董玉玺带给高潭的,不仅是具体项目,更是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用专业沟通协调项目实施,用资源整合激活内生动力。
在农田耕作方面,董玉玺带头拿起水稻秧苗,顶着烈日走进水稻田。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在中洞村望山居前面的11亩水稻田中种植水稻,他手端着秧苗就是一天,胳膊都麻了,却笑着说:“地不哄人,你流多少汗,它就给你多少回报。”在他的感召下,村民老戴也扛起锄头加入种植队伍。“书记都亲自下地了,我们更不能闲着!”如今,这片曾经的荒地上,金黄色的水稻即将收获,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董书记计划将这里打造成示范田,采用“四季农趣”模式,给游客提供春季插秧和秋季收割实践体验,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让曾经的撂荒地变“致富田”。
在文旅发展方面,中洞村星空露营地已完成4台智能太空舱建设,并规划建设4栋生态小木屋,配备木栈平台、庭院及软装饰,为亲子家庭和年轻玩家提供休憩和互动空间。同时,营地融合森林探险区和轻奢露营区,后期通过抖音短视频等营销策略吸引珠三角客群,吸引人流,提升村集体收入。
如今的高潭,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修的道路蜿蜒山间,蜂蜜加工厂即将投产,红色研学基地薪火相传。这座“连心桥”连接起历史与未来,让红色老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夜幕降临,董玉玺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桌上摊开着新的规划图——关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这座“连心桥”,正在谋划着更远的未来。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 通讯员 陈凌 陈奕莹 沈鑫皓 惠州供电局供图
上一篇:分类引导合理统筹供需——建立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
下一篇:没有了